Player FM - Internet Radio Done Right
Checked 8d ago
Dodano seven lat temu
Treść dostarczona przez 科学有故事. Cała zawartość podcastów, w tym odcinki, grafika i opisy podcastów, jest przesyłana i udostępniana bezpośrednio przez 科学有故事 lub jego partnera na platformie podcastów. Jeśli uważasz, że ktoś wykorzystuje Twoje dzieło chronione prawem autorskim bez Twojej zgody, możesz postępować zgodnie z procedurą opisaną tutaj https://pl.player.fm/legal.
Player FM - aplikacja do podcastów
Przejdź do trybu offline z Player FM !
Przejdź do trybu offline z Player FM !
Podcasty warte posłuchania
SPONSOROWANY
<
<div class="span index">1</div> <span><a class="" data-remote="true" data-type="html" href="/series/curated-questions-conversations-celebrating-the-power-of-questions">Curated Questions: Conversations Celebrating the Power of Questions!</a></span>
Curated Questions: Conversations Celebrating the Power of Questions Hosted by Ken Woodward, Curated Questions is a thought-provoking podcast that celebrates the art and science of asking profound questions. This podcast is for curious minds who understand that the right question can unlock new perspectives and drive personal growth. What to Expect Insightful Conversations: Experts from diverse fields share their journey in mastering the craft of inquiry, revealing how it has transformed their lives and careers. Practical Techniques: Gain valuable skills to improve your questioning abilities, applicable in both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ettings. Thought-Provoking Topics: Explore how questions shape leadership, person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etal discourse. Why Listen? In an age of abundant information, Curated Questions reminds us that true wisdom lies in asking better questions. This podcast will help you: 1. Enhance critical thinking 2. Improve communication 3. Gain new perspectives on complex issues 4. Develop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Join Ken Woodward and his guests as they explore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thoughtful inquiry. Curated Questions is more than just a podcast – it's an invitation to embrace curiosity, challenge assumptions, and unlock your full potential through the art of asking better questions. Subscribe now and embark on a journey to master the craft of inquiry, one question at a time. Website: CuratedQuestions.com IG/Threads/YouTube: @CuratedQuestions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Oznacz wszystkie jako (nie)odtworzone ...
Manage series 2337071
Treść dostarczona przez 科学有故事. Cała zawartość podcastów, w tym odcinki, grafika i opisy podcastów, jest przesyłana i udostępniana bezpośrednio przez 科学有故事 lub jego partnera na platformie podcastów. Jeśli uważasz, że ktoś wykorzystuje Twoje dzieło chronione prawem autorskim bez Twojej zgody, możesz postępować zgodnie z procedurą opisaną tutaj https://pl.player.fm/legal.
你好,我是职业科普人汪诘。科学哪有那么难以亲近?让我帮你打消对科学的距离感,从中获得理性的力量和乐趣。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和分享~ 郑重声明:未经授权,禁止搬运;内容授权、演讲邀请、商务合作等,请联系VX右上角【添加朋友】-【企业微信联系人】-【搜索:18908479819】,或发邮件至 info@kexueshengyin.com
748 odcinków
Oznacz wszystkie jako (nie)odtworzone ...
Manage series 2337071
Treść dostarczona przez 科学有故事. Cała zawartość podcastów, w tym odcinki, grafika i opisy podcastów, jest przesyłana i udostępniana bezpośrednio przez 科学有故事 lub jego partnera na platformie podcastów. Jeśli uważasz, że ktoś wykorzystuje Twoje dzieło chronione prawem autorskim bez Twojej zgody, możesz postępować zgodnie z procedurą opisaną tutaj https://pl.player.fm/legal.
你好,我是职业科普人汪诘。科学哪有那么难以亲近?让我帮你打消对科学的距离感,从中获得理性的力量和乐趣。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和分享~ 郑重声明:未经授权,禁止搬运;内容授权、演讲邀请、商务合作等,请联系VX右上角【添加朋友】-【企业微信联系人】-【搜索:18908479819】,或发邮件至 info@kexueshengyin.com
748 odcinków
Wszystkie odcinki
×2 月 9 日晚上 7 点,我在山东济南的全运村中央广场幸福蓝海影城 2 月 10 日晚上 7 点,我在河南郑州管城回族区的家饰生活广场的横店影视城 2 月 11 日晚上 7 点,我在天津河东区的万达广场的万达影城 2 月 12 日晚上 7 点,我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万达广场的万达影城 2 月 15 日上午 10 点,我在浙江金华市的金厦帝壹城的神画影城 2 月 15 日晚上 7 点,我在浙江宁波 K11 艺术购物中心的博纳院线影城 2 月 16 日上午 10 点,我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水晶城购物中心的万达影城 2 月 16 日下午 4 点,我在浙江绍兴的迎恩天地的华策影城 2 月 22 日我会在湖南株洲,具体时间地点待定,请随时查询更新 2 月 23 日下午 2 点,我会在湖南长沙岳麓区的卢米埃影城 如果您想报名参与我的这些线下活动,请关注寻秘自然的微信公号,在底部菜单中点击“导演见面会”,即可找到报名入口。…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上期我们说到,商家明确拒绝了跟我调解。把我逼到了只能是走法院这华山一条路上了,那我也只能是被迫启动诉讼程序……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我写了 10 多年的科普了,今天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家做一期维权普法节目,我觉得科普和法普节目,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把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而今天这期节目又是发生在我和我女儿自己身上的亲身经历,特别鲜活,并且我相信会对每个人都有所帮助。
什么样的科幻小说是汪诘认为的好的科幻小说呢?我认为,一个好的科幻小说,或者说符合我欣赏口味的科幻小说,应该具以下五个要点: 1. 小说的整个世界设定、情节推进、关键技术不能明显违反已知的物理定律。 2. 逻辑要自洽,这个故事的确是未来的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一看就知道这仅仅只是一种天马行空的幻想,谁都知道这个故事不可能发生,这是区别魔幻和科幻的一个很大区别。 3. 影片中一定要有未来科技方面的细节,一部科幻小说好不好,在我看来,影片的细节占了五成。 4. 科幻小说和其他好小说一样,也必须是一部有曲折情节的小说,得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 5. 这部小说要能让我看懂创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如果一部小说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很惊险的故事,仅仅是为了满足我对感官方面的刺激需要,那我一般不会给他高分。…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最近这几天,我正在写一期维权普法节目的文稿,我觉得科普和法普节目,本质上是相通的。这也是我做科普这么多年,第一次涉及法律普及,写得比较长也比较慢。我怕拖更太久被大家骂,今天先给大家讲一个精彩的故事—— 2024年9月17日,黎巴嫩贝鲁特发生了一场震惊全球的爆炸事件,即真主党寻呼机爆炸案……
大家好,我知道你们中的很多人,都在电波中听了我很多年,或许你想见一下我真人长啥样。以往线下活动中,我听到最多的反馈是这样很残忍的话:汪老师,没想到你的声音比你真人年轻多了。我知道你们已经表达的很婉转了,没有直接说我太老了,但还是很扎心的知道吗?未来一两个月,我有很多线下活动等你来参加。今天一口气做一个汇总。 首先是寒假期间,有两个我主理的线下研学营。 第一个是针对 13-18 岁初中、高中生的理科生加强营。时间是2025 年 1 月 22 日至 26 日,地点在福州的 赛德文 学校,一共 5 天 4 晚。你可以到【科学声音】或者【科学有故事】公众号回复:「理科营」就可以获得报名入口了。 第二个研学营是针对 9 - 13岁孩子参加的文明的火种科学思维营,这是一个已经举办了 4 期的爆款营。开营时间是2025年2月5日-2月9日,地点在北京,想要报名的家长到【科学声音】或者【科学有故事】公众号回复:「火种营」或者「科学营」就可以获得报名入口了。 好了,讲完了研学营,我们来说科普电影的线下导演见面会,我按照时间顺序往下说: 12 月 29 日 晚上 在上海闵行区有一场 12 月 31 日 晚上 在广东的中山市有 一场 1 月 1 日 下午在 广东 科学 中心 有 一场 1 月 3 日 晚上 和 1 月 4 日 上午 , 在 东莞 有 三场 1 月 4 日 晚上 在 惠州 有 一场 1 月 5 日 晚上 在 深圳 有 一场 1 月 1 1 日下午和晚上在 成都 有 二场 1 月 1 2 日 下午 在 重庆 有 一场 1 月 1 8 日 下午 到 晚上 , 在 南京 有 三场 1 月 1 9 日 下午 在 苏州 有 一场 1 月 2 6 日 下午 在 福州 有 一场 以上 这些 都是 已经 确定 了 具体 的 时间 地点 , 开始 售票 的 导演 见面会 场次 , 唯一 购票 通道 是 在 寻秘 自然 的 微信 公号中 , 在 底部 菜单 中 点击 “寻3 首映” 买票 。 2 月份大概率会 去 的 城市 有 北京 、 天津 、 济南 、 杭州 、武汉、长沙 、 南昌 等 地 , 一旦 确定 具体 排片 信息 , 我们 会 在 微信 公号 中 上架 。 好了 , 广告 部分 播放 完毕 , 下面 给大家 讲点 知识 性 的 内容 为什么带孩子去电影院看电影可以增强亲子关系 呢 ? 你想想看,当四周的灯黑下来,音乐响起来,整个世界里只有一件事情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那就是电影。 而 孩子 知道 ,你在跟他一起 看 。 你别小看这件事情背后的意义。 心理学上有个 术语, 叫 —— 共享现实 。简单来说,就是两个人共享同一个信息,就会产生奇妙的心理共鸣,产生共同话题。 稍微 说得 深入 点儿 , 共享 现实 有 四个 核心 要素 : 共同性、真实性、有情感、有功能。 科普电影可以完美契合这四个要素。共同性,科普电影大人看不觉得幼稚,孩子能被深深吸引。真实性,它是现实知识,非虚构;情感层面,家长虽然成年,其实心中对自然未知,依然是保有好奇心;功能性:科普电影促进孩子对求知的渴望,帮助家长激励孩子学习。所以,科普电影这才是完美匹配。 所以,电影院就 是 共享现实的 最佳 环境, 没有之一,一句话不用说,就能 快速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家长只要学会一件事就够了,认真看电影,别玩手机。结束后和孩子随便讨论些电影中的内容。这一招,几乎对所有家庭都有效。 为什么和孩子一起看科普电影是最佳选择。很简单,因为他会让孩子与你产生一种平等感,心理学研究发现,平等感是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基石。你和孩子同时在电影中学习新知识,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多。你还真别以为自己一定比孩子强,可不见得,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往往孩子比家长更厉害,因为孩子的好奇心更重。 我 拍 的 这部 科普 电影 《寻秘自然:时间的形状》的主角是 爱因斯坦。作为孩子,他需要榜样 、 需要偶像的,爱因斯坦就是孩子最佳的偶像。有调查显示,爱因斯坦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人,大人小孩儿都知道。 但是,调查同样显示,知道爱因斯坦为什么伟大的人,凤毛麟角。知道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的人很多,但相对论到底说了啥,恐怕 一 千 个人里面也没一个人能说清楚。这部科普电影讲得就是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故事,并且,被包装成了一个侦探故事,十分好看。 如果你的孩子,他的偶像是爱因斯坦,就 这一点 , 已经 可以 超越 9 0 % 的 同龄人 ,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好了,可以微信搜索“寻秘自然”,微信公号购票了。…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北京时间 2024 年 12 月 10 日,谷歌公布了他们在量子计算上的最新进展,他们正在研发中的一块被命名为 willow 的芯片,取得了两项重大成果,第一项成果是在解决某些特定计算问题时的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二项成果是大幅降低了错误率,并且是计算量越大,错误率反而越低。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全球变暖,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想象一下:家乡的庄稼因为高温而枯萎,下班时被突如其来的暴雨淋成落汤鸡,或者海边的渔村因为台风而陷入恐慌。这些都是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 全球变暖不仅仅是让天气变得极端,它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让很多地方被水淹没。而且,气候变化还会影响到我们喝的水,因为冰川融化会打乱全球的水循环。 但是,别担心,虽然问题看起来很严重,但我们也有办法应对。比如,有些公司正在努力减少污染,用更环保的方式生产东西。就像巴斯夫这样的大公司,它们在想办法减少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甚至把垃圾变成宝贝。 我们国家也在努力,承诺要减少碳排放,争取在未来几十年内达到碳中和。这意味着我们排出去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种树或者其他方式被吸收掉,达到一个平衡。 总之,气候变化是个大问题,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出一份力,每个公司都负起责任,我们就能一起解决这个问题,保护我们的地球。…
13 年前,我的科普书《时间的形状》一战成名,横扫各大科普畅销书榜单,至今已出到第三版。13 年后,我们团队经过三年努力,终于把这部作品搬上了大银幕。这是一部用侦探故事演绎相对论的科普电影,你们可以跟着爱因斯坦,破解时空悬案。上海、广州、中山、惠州、东莞、深圳、成都、重庆、南京、苏州、福州首映门票已经开启预售,请关注“寻秘自然”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即刻抢票。每一场首映会我都会到现场与大家见面互动,签售合影。各位寻秘自然的爱好者们,来影院,享受物理学吧。
爱因斯坦认为,时间是一个维度,它和空间维度一起,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四维时空。换句话说,在相对论的理论框架中,时间被认为是宇宙结构的一部分,是最基本的结构,时间就是时间,你没有办法继续追问: 时间是由什么组成的? 13 年前,我的科普书《时间的形状》一战成名,横扫各大科普畅销书榜单,至今已出到第三版。13 年后,我们团队经过三年努力,终于把这部作品搬上了大银幕。这是一部用侦探故事演绎相对论的科普电影,你们可以跟着爱因斯坦,破解时空悬案。上海、广州、中山、惠州、东莞、深圳、成都、重庆、南京、苏州、福州首映门票已经开启预售,请关注“寻秘自然”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即刻抢票。每一场首映会我都会到现场与大家见面互动,签售合影。各位寻秘自然的爱好者们,来影院,享受物理学吧。…
寻秘自然的最新一季《寻秘自然:时间的形状》定于 12 月 29 日下午 2 点在上海的闵行区举办新片全国首映仪式。这场备受各界瞩目的活动的票一定是很抢手的,如果你想第一时间抢票的话,务必要关注寻秘自然的微信公号,我们会通过这个官方公众号第一时间发布报名信息。欢迎大家来观看这部耗时两年半,制作成本 1000 万的科普大电影。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我的新书《吃货科学指南》,不仅要给你一份怎么吃的指南,还要把背后的原理给你讲清楚。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这期节目,我邀请了科学声音的成员王木头老师,一起探讨理科生的成长之路。从木头自身的经历出发,我们剖析了13-18岁的「典型理科生」在学习上的特点与挑战;木头老师分享了他如何克服文科、尤其是英语学习的困境,以及如何将「理科思维」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果你或你的孩子正面临类似的挑战,或是对未来充满好奇与梦想,那这期节目不容错过,推荐你们来听~
好运气终有到头的时刻,可能是前几天的拍摄实在太顺利了,老天有点儿嫉妒我们。或者,老天大概在想,如果再不给你一点儿磨难,将来你写回忆录时,就会缺少反转素材,一帆风顺的故事起不到励志的效果。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我们运气曲线的拐点到了,这根曲线随着时间坐标的推进,就像过山车一样一路下行,到今天都还没通过谷底。
10 月底到 11 月初,寻秘自然剧组第一次远赴海外拍摄,遇到了相当多的波折。我给大家做几期长节目来讲讲我们这次的经历。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面对宇宙,我们一直就有三个最最基本的问题:宇宙有多大?宇宙包含了多少物质?宇宙存在多久了? 这三个问题是宇宙学中的最基本三问,也可以说是人类对宇宙最好奇的三个问题,也是三个最容易听懂的问题。 但你千万不要以为这三个问题我们人类早就能回答了,或者说,早就已经不算什么新知了。错了,这三个问题恰恰是人类一直在求索,一直在更新答案的问题,我们对这三问的探索,还远远没有抵达终点。快来听听你的“旧知”是否该刷新了?
脱发”这个词可以说是很多人的噩梦,头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头发开始不听话地一根根离去,我们该如何应对? 今天我们先来聊聊脱发的科学。你知道头发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吗?你知道有些人的头发天生会更多吗?本期节目我们将深入探讨脱发的各种原因…… 当然,我们还详细介绍了“米诺地尔”这种被医学界公认的有效药物。它是如何被发现的?又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头皮的?以及是否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希望? 本期节目里,汪诘老师分享了自己作为脱发者的亲身经历,与脱发斗争的经验,以及独家植发经验~ 最后,感谢培健对本期节目的支持!作为生发领域的知名米诺地尔原研品牌,一直致力于提供科学、有效的生发解决方案。同时品牌方在双十一大促期间,还给咱听众准备了特惠价格,想要试一试的听众,可直接点击 科学有故事专属链接 进行购买。…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熟悉的计算和人工智能又来了,不过,有了前一天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经历,这次化学奖对公众的震惊指数就小了很多。既然物理学奖能颁给搞计算机算法的,化学奖自然也是可以的…… 今年,绝对是计算机科学打翻身仗的一年。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如果未来人要阻止AI,他们应该穿越回到哪一年?2024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了答案:1982!那一年,49岁的约翰·霍普菲尔德首次将物理学中的统计力学原理引入神经网络,从此人工智能领域开启全新纪元……了解AI崛起前夜的秘辛,搞懂物理学奖为何颁给了搞计算机神经网络算法的科学家,读这篇就够了。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7.28 10:00 山东国际会展中心 新书发布会 7.28 15:30 济南恒隆百丽宫影城 导演见面会 欢迎来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去云南 开化石“盲盒”和把中国天眼踩在脚下是种什么体验?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我们今天讲一讲中国古人是如何认识星空的。中国古人通过观察星空,试图为天地之间的事物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形成了自己朴素的宇宙模型。在“天圆地方”的观念下,北天极附近的天区,被特别命名为“三垣”,象征着王朝的权力中枢。三垣进一步细分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其中,北斗七星作为紫微垣的一部分,虽然位于城墙之外,但在传统文化中却具有特殊的意义。
月亮是如此平凡,平凡到只要你走到户外就能看到它。但月亮又是如此的不凡,因为当望远镜把月亮的大量细节展现在我们眼前时,你会突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那个牵动了我们思乡之情的文化符号,它是距离我们最近的 外 星球,是我们征服浩瀚星空的起点。
一部电影想要正式走进院线,需要经历哪些步骤和挑战? 上映与公映有何区别? 拿到国家电影局的公映许可证只是开始,后续又需要哪些关键动作才能确保电影在院线放映?如何与电影发行公司建立合作,以及合作模式有哪些?电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除了片方和发行方,还有哪些方会参与分账?通过“星火点映”计划,观众如何参与并对科普电影《寻秘自然》系列产生更深的了解和兴趣? 《寻秘自然2》的两部电影分别都讲了什么?虽然这是一期不怎么“原样”的节目,但依然希望大家可以支持一下国产科普电影《寻 秘 自然》系列,真的很不容易。 主播:旭岽、汪诘 后期:旭岽 “星火点映”计划详情,可关注“科学声音”公众号
在 4 月 5 号的早上黎明之前,会有一个平时不常见的天文奇观——四星连珠。 大约在 5:10 分左右,东方的天边已经开始放亮,地平线附近最亮的一颗星就是金星。同时在天边还可以看到弯弯的月亮。在金星和弯月亮之间,就是土星和火星。这4个天体大致排列在一条线上,形成一个美丽的天文景观。
背景知识: Sora,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发布的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可以根据用户的文本提示创建最长60秒的逼真视频,该模型了解这些物体在物理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可以深度模拟真实物理世界,能生成具有多个角色、包含特定运动的复杂场景。 Sora Sora是否真的 了解了物理世界的规律? Sora使用的技术并没有受到类似空间和物体结构、生物骨骼结构这类规则的约束,Sora生成的视频,主要还是依赖大规模训练所获得的类似于人类直觉的能力,它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规则和常识。 卡尔达肖夫指数( Kardashev scale) 卡尔达舍夫等级是一种用来衡量一个文明的技术的先进等级的方法。 一方面,它反映了整个文明利用能源的能力,这与整个文明的人口、经济与技术实力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数字,可以量化分析。 类型I :该文明是 行星能源 的主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主宰这颗行星以及周围卫星能源的总和。 类型II :该文明能够收集整个 恒星系统 的能源。 类型III :该文明可以利用 银河系系统 的能源而为其所用。 本期金句 AI懂的规则越多,它犯常识性错误的机会就越少。 我们现在这种所谓恒星级文明的猜想,可能会有点像让古人想象未来社会会是怎么样,他们可能想到的都是每个人都有吃不完的饭和肉,因为我们现在对能源焦虑,就总想着文明越发达,就对能源越焦虑。这种想法很可能是不对的。…
我们可以通过四个城池和三位英雄的故事串联起希腊神话,上期提到的迈锡尼是第一座城,剩下的还有忒拜(Thebes)、雅典(Athens)和特洛伊(Troy)这三座城池。本期涉及的星座只有四个,但它们对于后续理解更多星座故事极为重要。
在托勒密时代,观星者们由于受地域所限,只能看到北半球的星空。托勒密根据自己的观察, 把北天球划分为 48 个星座,其中几乎每一个星座都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叙事紧密相连。 尽管这些神话看似虚构,但现代研究揭示,它们实际上承载了诸多历史真相。在文字书写体系建立以前,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被古人巧妙地融入神话故事中传承下来。
这一轮的疯涨就像是吹肥皂泡,那股持续进入的气流就是比特币 ETF 和比特币价格的相互影响的正反馈机制,这个肥皂泡一旦吹起来了,惯性非常强大……
人类对星空的好奇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而天文学的发展又推动了数学和物理的发展,数学和物理则推动了工程技术的巨大发展,可以说,人类今天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追根溯源,它们就是来自于人类对星辰大海的好奇和向往。 以希腊神话为基础的星空命名规则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习观星的基础知识。所以,咱们的节目,也先从希腊神话开始讲起。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本期节目深度探讨人工智能(AI)在解决语言和文化沟通障碍方面的前景。从 AI 在口音和语言隔阂方面的巨大潜力,到文本翻译技术的飞速进展,我们一一揭示了 AI 如何改变我们的沟通方式。通过多模态技术的发展,AI 逐渐能够理解非言语元素,实现声音、图像、文字的整合处理,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为全面。然而,我们也深入探讨了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挑战,AI 能否真正帮助消除这一差异,实现文明的融合?在中国移动 5G 新通话等技术创新的引领下,我们思考着重建“巴别塔”的历史使命,让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共存成为可能。这一未来愿景在 AI 的推动下或许会更快实现,而我们也将探讨 AI 在这一伟大工程中的作用。不容错过的一期,让我们共同思考语言、文化与 AI 的交融之美。…
你知道什么是闰秒吗?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这张是把所有 RAW 格式的原图提取出来,然后用专用天文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后的效果)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时间的形状》 作曲:王星贺 编曲:宋希璐@8082Audio 作词:王珏 风吹裳 模糊你模样 浪起 远航 向心动的方向 人来往 乱中觅真相 相对 相向 想分辨 细思量 无穷 无常 夜空留住过往 刻下一束光 画出时间的形状 不忘 梦想 放下世事无常 星月来证明 方程的力量 人来往 乱中觅真相 一生 一瞬 一趟 问天 何处有光芒 问你 何时回身旁 问心 坚定了方向 不会 再迷茫 无穷 无常 夜空留住过往 刻下一束光 画出时间的形状 不忘 梦想 放下世事无常 星月来证明 方程的力量 来 往 岁月不解风霜 星月永交叠 唯一不变是真相 无悔 无妨 哪怕再阻挡 用心擦亮眼 再寻觅 在前方 伴奏带下载(百度网盘):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_1WtylUDgP8tpgk1-H3IRg?pwd=5c2i 提取码:5c2i 投稿须知 本次征集活动仅限“女声”投稿 请下载伴奏带,录音合成后,发送 mp3 格式的文件到指定邮箱。如果您不具备录音条件,或者不懂怎么合成,也可以用手机录制清唱的文件发给我们。 投稿截止日期为 2023 年 11 月 15 日 投稿请发邮箱: wangjie@kexueshengyin.com 如果您的投稿被选中,我们会邀请您到北京的专业录音棚录制本歌曲。录制费用以及差旅费由我司全部负担。 您有问题也可以在投稿邮件中提出,我们会复信解答。…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寻秘自然 3》计划 2024 年全国公映,现在,我们诚招商业赞助商(赞助款主要用于影片的宣发),我们可以提供的权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 商业广告的影片内软植入; 商业冠名; 2024 年全国巡回导演见面会现场带货宣传; 影片周边商品的开发权益; 其他一切有可能的商业合作; 如果您对投资 《寻秘自然 4》 感兴趣,也可以加我的微信,向我索要商业计划书,具体可微信详聊。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最近这一周,有一个科技新闻传的很厉害,说清华大学弄出了一种新的产生极深紫外光源的原理,可以突破光刻机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甚至还有很多人传说我国已经在雄安开始建设光刻工厂了,还有图有真相,说得有鼻子有眼。 很多人来问我是不是真的,我先说答案: 新的光源产生原理是真的,但那个早在2010 年就提出了,目前还处在原理验证阶段,离真正实用少说也还有 15 到 20 年的时间。而这次热炒的清华大学的论文其实也是 2021 年初就发表了,不知道为什么两年半后突然被挖坟出来热炒。至于雄安建什么光刻厂云云,那就是以讹传讹,子虚乌有了。 今天刚好借着这个话题,来跟大家聊聊造一个光刻机为什么那么难,中国有没有可能完全独立自主研发出最先进的光刻机。…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纯电和混动该怎么选?快充和慢充咋回事?挑选新能源车要注意什么?汪诘给您讲明白。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胶原蛋白类的产品到底是不是智商税呢? 1.2023年4月12日,发表于哈佛健康出版社(HHP)的一篇综述文章。https://www.health.harvard.edu/blog/considering-collagen-drinks-and-supplements-202304122911 2.2022年2月,收录于NIH,也就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一篇综述文章: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824545/ 3.2021年5月,发表于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一篇综述文章:https://www.hsph.harvard.edu/nutritionsource/collagen/ 维A酸通过增加胶原蛋白的产生来减少细纹和皱纹。它们还刺激皮肤中新血管的产生,从而改善肤色。其他好处包括淡化老年斑和软化粗糙的皮肤斑块。不过,这种药物会导致皮肤干燥和刺激,并且要定期使用三到六个月后,皱纹的改善才会显现出来,而最佳效果需要 6 到 12 个月的时间: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staying-healthy/do-retinoids-really-reduce-wrinkles…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Orlistat 奥利司他 phentermine-topiramate 苯妥英钠-托吡酯 naltrexone-bupropion (Contrave) 纳曲酮-安非他酮 liraglutide 利拉鲁肽 semaglutide 司美格鲁肽 setmelanotide (IMCIVREE) 长黑素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寻秘自然》导演见面会 福州见面会 时间:7 月 29 日 19:00 地点:福州 MGF 尊荣影城(东百运动生活城店),鳌峰广场四楼 厦门见面会 时间:7 月 30 日 14:00 地点:万达影城(湖里店),厦门市湖里区仙岳路 4666 号湖里万达广场 4 楼万达影城 期待与您相会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Restaging Liebig: A Study in the Replication of Experiments https://doi.org/10.1080/00033790410001711922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1 汪诘杂谈:看《流浪地球 2》预告片有感,空白人 vs 数字人,谁更接近真人? 12:04
12:04
Na później
Na później
Listy
Polub
Polubione
12:04本周不更新了,可能已经中招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1 第六届“理性的力量”演讲会:遇见未来,预见 AI 将如何改变人类社会?4.30日绍兴见! 10:07
10:07
Na później
Na później
Listy
Polub
Polubione
10:07节目开场白: 大家好,欢迎收听《XX》。我是主持人XX。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世界讨厌香菜日”。你可能不知道,每年的2月24日,全球有15%的人会团结起来,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香菜的厌恶123。他们甚至在网上成立了一个“反香菜联盟”,专门收集和分享讨厌香菜的理由和经历2。而在另外85%的人眼中,香菜却是一种美味而健康的食材,可以增加食物的香气和风味4。那么,为什么有人会对香菜如此反感?香菜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它又是怎样进入我们的饮食文化的呢?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今天邀请了一位植物学博士 XX 作为嘉宾,请他用科学的角度来揭开香菜背后的秘密。 采访提纲: 1、请问X博士,您能否先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香菜这种植物?它属于什么科属?它原产于哪里?它在世界各地有哪些别名? 2、香菜为什么会有那种独特而强烈的气味?这种气味主要由哪些化合物构成?这些化合物在植物体内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有人会觉得香菜很好闻很好吃,而有人会觉得香菜很难闻很难吃?这与基因、遗传、环境、习惯等因素有关吗? 4、香菜是否对人体健康有益或有害?它含有哪些营养成分或药用价值?是否存在过敏或不适合食用者? 5、香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最早是何时被引入中国并被当作调料使用的? 6、香菜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又是如何被使用或看待的?例如,在西方国家,在东南亚,在中东,在非洲等。 7、除了香菜以外,还有哪些其他植物也属于所谓的“爱恨分明”的调料类别?例如,在中国常见的花椒、茴香、葱姜蒜等。 8、还有哪些其他植物也具有类似于香菜那样强烈且特殊的气味或味道?例如,在中国常见的苦瓜、臭豆腐、臭鸡蛋等。 9、有没有一些科学的方法或技巧,可以帮助讨厌香菜的人克服他们的厌恶感?例如,通过改变香菜的形状、颜色、温度、搭配等方式。 10、有没有一些有趣或奇怪的关于香菜的故事或传说?例如,在中国古代,香菜曾被用作什么用途?在西方文化中,香菜又有什么象征意义? 11、作为一位植物学博士,您对香菜这种植物有什么特别的看法或感受?您自己是喜欢还是讨厌吃香菜呢? 12、您认为未来香菜在人类饮食文化中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或变化?是否会出现更多的创新或变化? 【资料片】 今天我们要为大家播放一个关于香菜的资料片。这个资料片是由我们节目组制作的,它介绍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反香菜联盟”的成员们是如何在“世界讨厌香菜日”这一天进行抗议和宣传活动的。请大家欣赏。 (音乐) 旁白:今天是2月24日,也是“世界讨厌香菜日”。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市中心,一群身穿黑色T恤衫、手持标语牌和喇叭的年轻人正在游行示威。他们高喊着“Down with cilantro!”(打倒香菜!),“Cilantro is evil!”(香菜是邪恶的!),“Stop cilantro abuse!”(停止滥用香菜!)等口号,引起了路人和媒体的注意。 采访者:你好,请问你们是什么组织?你们为什么要举行这样的活动? 示威者1:我们是“反香菜联盟”的成员。我们今天要向全世界宣告,我们讨厌吃香菜!我们要求所有餐厅和超市停止出售和使用这种可怕的食物! 采访者:你们为什么讨厌吃香菜?你不觉得它很新鲜很美味吗? 示威者2:不!我们觉得它很恶心很难闻!它有一种像肥皂或金属的味道,让我们想吐!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基因缺陷,导致我们对香菜的气味和味道非常敏感! 采访者:那你们是怎么知道自己有这种基因缺陷的呢? 示威者3:我们在网上做了一个测试,就是用一根棉签蘸上香菜汁液,然后放在舌头上。如果你觉得很苦或很辣,就说明你有这种基因缺陷。如果你觉得没什么味道或很甜,就说明你没有。 采访者:那你们有没有试过改变自己对香菜的态度或习惯呢?比如说,多吃一些,或者和其他食物搭配吃? 示威者4:没有!我们不想改变自己!我们觉得这是一种正常而合理的反应!我们不应该被迫接受一种我们讨厌的食物!我们要求尊重和理解! 旁白:这样的活动并不只发生在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人加入了“反香菜联盟”,并在网上分享他们对香菜的厌恶感和抵制行动。他们认为香菜是一种侵犯了他们味蕾和身体权利的食物,并希望通过教育和宣传来唤起更多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音乐) 节目结束语: 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感谢X博士的精彩解答,也感谢大家的收听。希望通过今天的节目,大家能够对香菜这种植物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尊重和包容不同人群对食物的喜好和选择。下期节目再见!…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诘潜心三年的科普代表作《寻秘自然》配套实体书已经上市。用证据还原真相,用科学理解自然,收藏一本吧。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如果你想报名请猛戳这个链接:https://www.wjx.top/vm/tWcper8.aspx 或在微信找科小云( 1153580077)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如果你在去年 8 月 1 日买入 10 万元的碳酸锂,放到今天卖掉,就可以得到近 50 万元,锂矿的价格一年多就飙涨了近 500%,而且这个上涨的势头依然没有减缓的迹象。不过,我今天这期节目既不是来谈投资,也不是分析为什么锂矿会涨价那么猛。而是通过锂矿价格的飙涨得出一个判断:钠离子电池大规模生产的所有条件都成熟了,明年将成为钠离子电池的元年。锂矿价格的飙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推动因素。
2022年浦发银行卓信财富之旅X喜马拉雅《卓信面对面》,特邀请管清友、吴伯凡、汪诘三位嘉宾、龙煦霏担任主持,并与证券、基金、保险行业头部机构的首席投研、产品专家联手,围绕“卓信财富之旅“系列活动,聚焦养老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三大领域,兼顾专业视角和生活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投教等多维度进行投资市场解读,为大家带来更专业的投资方向指引和经营策略参考。
2022年浦发银行卓信财富之旅X喜马拉雅《卓信面对面》,特邀请管清友、吴伯凡、汪诘三位嘉宾、龙煦霏担任主持,并与证券、基金、保险行业头部机构的首席投研、产品专家联手,围绕“卓信财富之旅“系列活动,聚焦养老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三大领域,兼顾专业视角和生活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投教等多维度进行投资市场解读,为大家带来更专业的投资方向指引和经营策略参考。
本期节目重点介绍元宇宙世界将提供的三类职业,并为你讲述元宇宙从 1.0 版、2.0 版到 3.0 版的发展趋势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19世纪初,全球人类平均寿命还不到40岁,而如今已经超过70岁了。是什么让我们的寿命延长了呢?是我们喝的水,吃的食物更加干净卫生了,我们的饮食搭配和生活节奏更加科学健康了,医疗水平的发展让我们即使生病了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了,靠得不是保健品。未来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也一定主要靠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而不是靠保健品。还是那句话,人人都难逃一死,与其追求多活一两年,不如追求多开心一两年。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长寿药,而不是一边放纵自己一边吃保健品寻求心理安慰。
我和我的团队在上海等你,hr@kexueshengyin.com
我的一本新书《临近》已经全面上市了,临近就是临近未来的意思,这本书由出版科普经典第一推动系列的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各大网上书店已经有售。这本书是我这几年写得最好的一些科学随笔文章的集合,绝大多数文章都被著名的《读库》《读者》等书摘类杂志选登过。今天给大家播讲其中的一章《上帝是左撇子吗?》,这是我个人认为这几年写的最好的几篇科学故事之一。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1 收费节目免费听:《吃货科学指南06》-抗氧化:保健品商家开出的都是智商税,你别交 26:53
26:53
Na później
Na później
Listy
Polub
Polubione
26:53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https://www.who.int/news-room/commentaries/detail/estimating-mortality-from-covid-19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吃货科学指南》目录 0.发刊词:重新认识食物,科学不断颠覆传统观念 1.糖:与毒药仅仅只是一线之隔 2. 鸡蛋:一天能吃几个?看看你的健康知识停在了哪一年? 3. 蛋白质:不吃真的不行,该怎么吃? 4.能量饮料:渴了累了喝 XX ,不要被广告忽悠 5.脂肪:我们到底该不该恐惧? 6.抗氧化:保健品商家开出的都是智商税,你别交 7.益生菌:除了提供美味,并没有那么多功能 8.面筋:北方人吃多了真的会比南方人笨吗? 9.牛奶:历经无数考验,屹立不倒的营养之神。 10.海鲜:让我们又爱又怕的美味 11.果蔬:蔬菜多多益善,但水果不是 12.红肉白肉:这两个名词误导了多少人。 13.油炸食品:它的危害不仅仅是发胖 14.味精:被冤枉最深最惨的食品添加剂 15.嫩肉粉:不要怕,这不是魔术,是科学 16.防腐剂:被名称所累的好东西。 17.植物肉:真的能替代动物肉吗? 18.微量元素:我们到底该怎么补? 19.代糖:零度可乐的利与弊 20.左旋肉碱:说它能燃烧脂肪的都是大忽悠! 21.冰箱:不是保险箱,不要什么东西都往里扔 22.天然和人工:两个语言陷阱,你别中招 23.速食: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代表,必须拥抱 24.烧焦:美味和毒药之间,只有一条细线 25.生酮饮食:多吃肉不吃饭适合哪些人? 26.轻断食:颠覆传统的养生观指南 27.食品包装:被大多数人忽视的重要知识 28.长期素食主义者们:为了健康,该醒醒了 29.转基因食品:我只告诉你事实,选择的权利在你自己 30.食品科学的未来:哪些新型食物大有前途…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北京时间 2022 年 5 月 17 日晚 21 点左右,美国国会在国会山召开了一次有关 UFO(不明飞行物)的听证会,这是 UFO 这个概念诞生的 50 多年来,美国国会第一次就此话题召开听证会。那么这场听证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2022年5月12日,银河系中心的黑洞照片发布,这是人类迄今为止获得的第二张黑洞照片。那么科学家们是怎样得到这张照片的,背后又有哪些科学故事?请听我为你讲述。
汽车生活,由此抵达 定期相聚,畅聊令人向往的车生活! 《非正式车友会》第一期 #开车时候耳朵闲着怎么行呢 汪诘参会!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美国新冠病死定义说明: https://www.aamc.org/news-insights/how-are-covid-19-deaths-counted-it-s-complicated 数据来源说明: 美国的数据来自:Our World in Data(OWID,用数据看世界)是一家始创于牛津大学、专注于科学数字的学术网站。新冠期间的数据统计被普遍认为最详实、展现手法最丰富。 网址:https://ourworldindata.org/coronavirus/奥密克戎在 2021 年 12 月 31 日至 2022 年 4 月 25 日期间,美国公布的病亡人数为 166,919 人,公布的确诊人数为 2615 万。信源:https://ourworldindata.org/coronavirus/country/united-states 根据 OWID 推荐的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计量和评估研究所(IHME)的“统计及易感-暴露-感染-去除(SEIR)混合模型”,美国同周期内真实感染数约 1.4 亿。信源:https://ourworldindata.org/grapher/daily-new-estimated-infections-of-covid-19?time=2021-12-31..latest 香港的死亡人数和确诊人数的数据来自香港卫生署公布的 2021 年 12 月 31 日至 2022 年 4 月 20日的数据,死亡 8,973 人,确诊 118.59 万。数据下载地址: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pdf/death_analysis.pdf香港的总感染人数的估算模型同样来自 IHME 模型,估算的总感染人数约 356 万。信源:https://ourworldindata.org/grapher/daily-new-estimated-infections-of-covid-19?time=2021-12-31..latest&country=~HKG 上海的数据来自「上海发布」公众号每日公布的数据汇总,自 2022 年 3 月 1 日至 2022 年 4 月25 日,上海累计感染 528,237 人,累计确诊 42,942 人,累计死亡 190 人。吉林的数字来自国家卫健委每日公布的数据汇总,自 2022 年 3 月 1 日至 2022 年 4 月25 日,吉林累计感染 75,209 人,累计确诊 39,291 人,累计死亡 2 人(尽管这 2 例死亡官宣不属于新冠致死,但国家卫健委并未在统计数据中除去)。 *说出来你别不信,上海和吉林的累计数据并没有一个官方权威平台在统计。很多大平台公布的累计数据都有误,尽管难以置信,但事实上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平台公布的累计数据与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每日数据的累加值吻合(往往相差极大)。这逼得我们只好自己汇总来自国家卫健委[6]以及「上海发布」公布的每日数据,然后编制统计表格,反复计算核对。…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https://docs.qq.com/sheet/DS2RwQ05yZXhuSkZj?u=9e3a96f12cd84e5394fa9f544bb93637&tab=BB08J2 http://www.nhc.gov.cn/xcs/yqtb/list_gzbd.shtml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我是汪诘。《寻秘自然1》我自认为基本达到了高清电视的画质水准。现在做的第2季,无论是实景拍摄,还是动画、音乐、音效,我们都是按照电影的标准来制作的。您觉得和第1季对比下,能加几分?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打包购买:https://item.jd.com/13614588.html
https://item.jd.com/13068649.html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期待您的简历: hr@kexueshengyin.com
本期节目原作者:刘辰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1 科学有故事汪诘 X 科学史评话吴京平:360度畅谈韦伯望远镜,它能找到外星生命吗? 28:13
28:13
Na później
Na później
Listy
Polub
Polubione
28:13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对科学的理解深度是科普视频创作的“道”,它决定了作品的天花板;而视频的专业度是“术”,它决定了作品与天花板的距离。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1 【写作示范】山中伸弥开启“时光机”,让成熟细胞出现“逆生长”?这不是科幻,是诺奖 26:33
26:33
Na później
Na później
Listy
Polub
Polubione
26:33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可以搜索:汪诘 哪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The First 5000 Days: 像素风格的表情包: 笑脸: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我们计划制作一个二次元风格的科普节目,名字叫做《超次元的科学课》,目标人群是喜爱二次元的青少年们,目前这个项目正在调研阶段。今天我给大家听一个样片,希望能得到老二次元们的反馈。 我们也希望能把这个项目做成真正的二次元风格的视频版本,不过,做动画的成本很高,而且我们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不知道有没有做动画的团队愿意跟我们一起合作,共担成本,开发这个项目呢?不论是做成 VTB 风格的节目还是真正的番剧,都是一种可能性。如果您有兴趣的话,可以跟冰海牧心联系,他的微信和 QQ 号都是: 450881227 ,期待与您合作,一起打开科普二次元的新疆域。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1 收费节目免费听:人工合成淀粉能获诺奖吗?平哥汪诘对谈 2021 年 9 月科技新闻 22:13
22:13
Na później
Na później
Listy
Polub
Polubione
22:13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2021年苹果秋季发布会中,我看到的最大亮点就是:计算摄影(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它是否会对传统摄影技术形成降维打击,传统摄影行业又是否会忽视掉这头房间里的大象呢?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事实上,伊巴谷从事的恒星位置测量看似是简单、枯燥的基础性工作,但其实可以惠及从行星到宇宙学的各个天体物理学领域。如果把现代天文学比作一座金字塔,那么天体测量就是最下面一层的基石,所有的理论都要始于这一学科的劳动成果。它的应用范围之广,绝对超出你的想象。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通过观看航天员们的生活,我似乎窥见了未来智能家居生活的一角。我很想借这个新闻跟你谈谈为什么华为的鸿蒙 2.0 系统对未来如此重要。鸿蒙系统有两个版本,一个用于手机,一个用于物联网。手机鸿蒙系统由于种种非技术难度方面的原因,始终受制于谷歌的安卓系统;而物联网鸿蒙系统则从一出生开始,每一行代码都是华为自己开发的……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搜虎号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太阳耀斑,也就是太阳物质、电磁辐射及高能粒子的突然爆发,可以带来难以想象的巨大灾难。这种“空间天气”的变化,会对地球产生巨大的影响。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星尘号采集回来的样本带来很多新的发现。2009年,戈达德飞行中心的团队报告,在一些微小的颗粒中发现了甘氨酸,这是一种氨基酸。对这些甘氨酸进行的同位素检测,证明这些物质不是来自于地球。这证明氨基酸作为一种构成生命的基本零部件是可以通过彗星传递的……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一份来自清华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 ,超过7成的90后,已经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规划问题了。但是研究数据同时也发现,这些重视养老问题的年轻人里,真正为养老付诸行动的人还不到10%,大多数人只是沉浸在深深的养老焦虑中,除了焦虑还是焦虑。但是,未来真的会如此悲观吗?我今天想给出一点不同的看法。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在卡西尼号到达土星之前,科学家们都紧盯土星光环、泰坦星这些“明星”,很少有人去关注没有存在感的“小透明”——土卫二,恩克拉多斯。2005年2月17日,已经抛出了惠更斯号着陆器的卡西尼号轻装上阵,飞到距离恩克拉多斯1264公里的位置,对着恩克拉多斯拍摄了一张照片。在照片中,能清晰地看到恩克拉多斯表面喷出了羽毛状的喷流……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在旅行者号所有令人惊叹的成就中,我想特别强调其中的两项。第一项成就,就是“暗淡蓝点”的照片。偌大的宇宙背景中,地球藏在散射的太阳光中,就像它的名字“暗淡蓝点”一样,毫不起眼,相当暗淡。这张重塑人类宇宙观的照片,也因此成为旅行者号任务中最有意义的瞬间,甚至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最有象征性的剪影。另一项成就,就是同样非常著名的旅行者号金唱片。这是一张不折不扣、可以播放的镀金的铜质唱片,是我们送给外星人的可爱礼物。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勇气号与机遇号发现的大大小小的证据综合起来,使得远古火星表面曾经有水的观点变得非常有说服力。火星上曾经有水,这可能是一件听起来让人振奋的事情,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发现对科学家们来说挺头疼的,因为它带来了更多复杂难解的问题……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从今年开始,我们将陆续见证很多国外汽车巨头退出历史舞台的历史时刻。就像智能手机革命一样,未来的国内外市场上,汽车品牌必将重新洗牌,而中国本土品牌的汽车也必将在榜单上占据半壁江山。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新一季《数字未来》节目将会重新回到对近未来的畅想上。其实,越是近未来,反而越是不容易写,因为近在咫尺的未来需要有更加扎实的数据和逻辑推演作为基础,也更容易被检验。我努力想做到的是,为大家在“数字未来”中挖掘那些革新我们传统认知的“新知新见”,这些新知新见正在或者即将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2001 年 10 月 2 日,中国人正在享受着一年一度的国庆假期,而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民却显得有点忧心忡忡。就在 3 个星期之前的 9 月 11 日,恐怖分子劫持了 4 架民航客机,制造了震惊全世界的 911 恐怖袭击事件。恐怖袭击,就像一团不散的阴云笼罩在美国的上空,让整个社会人心惶惶。 亚特兰蒂斯医疗中心主任,传染病学家布什(Larry Bush)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清晨的阳光从窗外射进来,照在他的脸上。这几天,布什教授有点儿心神不宁。前不久,他刚刚参加了一个由美国疾控中心发起的会议,会上专门讨论了恐怖分子使用致命细菌和病毒发起恐怖袭击的可能性。他透过窗子,看着窗外的城市,现在美国全境都增加了对机场和公共设施的安保措施,但是他清楚地知道,防止一场生物恐怖袭击,比防止劫机的难度要大得多。…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引: 1953 年 1 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赫希庄园,广袤的田野、恢弘的建筑,空气中带着巧克力的香甜,这些都带给人一种 19 世纪的轻松和愉悦。 可正在 这里 进行的一场会议却非常紧张。 参会的几乎都是美国顶尖的病毒专家,每个人心头都笼罩着一层阴霾。 是的,这片阴霾已经笼罩美国很久了,而且越来越让人恐慌。 那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每到夏季,这种传染病都会出现高峰,许多可怜的孩子先瘫痪然后死亡,伤心的父母悲泣哀嚎,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去年,密尔沃基有一户人家,6 个孩子中就有 3 个患病死去。有的孩子虽然命保住了,可却不得不一辈子躺在铁桶一样的“铁肺”中才能呼吸。当时的美国人:第一怕原子弹,第二怕就是这种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 ,它还有一个大家更熟悉的名称: 小儿麻痹症 。来自匹兹堡的乔纳斯·索尔克清楚地记得匹兹堡市立医院的情形,救护车排起长队,每天都送来十六七个病人,孩子们在不停哭闹。 脑海中涌动的回忆被打断了,该他发言了。 索尔克 推了推鹰钩鼻子上的圆边眼镜,理了理已经明显减少的头发,走上了发言席。最后,他总结道:“总之,我们的小型人体实验说明,脊髓灰质炎 灭活疫苗 是安全的。”发言刚结束,就有人说:“人们正在死去,事情迫在眉睫。赶快进行大型实验吧。”话音刚落,一位年近五十,目光锐利,方脸小胡子的科学家略带激动地说:“索尔克先生使用的是灭活疫苗,我已经多次表态了,他的灭活疫苗不安全,效果也没有保障。我们需要的是 减毒疫苗 ,换句话说,是活疫苗!”话音未落,马上就有人附和:“ 萨宾 先生说的对!死疫苗不可靠!”会场上,人们看着索尔克,目光里满是震惊、怀疑和嫉妒。传染病正在肆虐,疫苗 承诺推出 的时间已经过了整整 4 年。这场争论因何而起,为什么当时有人认为灭活疫苗反而不如减毒疫苗安全可靠,这些概念又是怎么回事?…
当观点和信仰碰撞,割袍断义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吗?
从今天开始,我要每周定期开讲一个全新的系列——心理学史话。有些人可能会嘀咕,心理学算科学吗?我的回答很肯定,现代心理学算科学。但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很像是医学,它是从非科学慢慢演变成科学的。因此一个讲心理学发展史的节目,自然在这个节目前面的很长一段时间中,讲的是心理学中那些非科学的部分。但作为科学史来说,这些非科学的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
感谢叶李华博士为我和女儿创作的这出广播剧。期待更多他的好作品。 更多广播剧,您可以去我《汪诘:科幻广播剧》的专辑中收听。
如果有一位科学家跟你说,他是做蛋白质结构研究的,我想绝大多数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景象:他穿着白大褂,聚精会神地坐在显微镜前观察。这似乎已经成了生物化学家的标准形象。然而有一天你去他办公室,却发现根本看不到显微镜和试管,只看到他穿着宽大舒服的便装,在电脑上噼里啪啦地敲代码,这个景象必然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是视频,看一下,欢迎留言。
面对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这个男孩的命运会怎样? 1970 年的一天傍晚,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医院迎来了一位焦急的男人。他一手抱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一手还拎着一只看上去非常硕大的棕色蝙蝠。男人看到医生后立刻把孩子抱起来,举起小男孩的左手说道:“医生,我的孩子被蝙蝠咬了,手指都快要掉了!……
握紧扶手,两边站立,是文明的乘梯礼仪。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1915 年 2 月,纽约的天气非常寒冷,公共卫生专家乔治·索伯(George A. Soper)[2]正坐在温暖的办公室里,读着欧洲战局的报道。此时,电话突然响了,听筒里传来了一个急切的声音:“先生,我是斯隆妇女医院(Sloane Hospital for Women),我们这里很可能出现了伤寒!”听到伤寒这个词,索伯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放下电话,他立即赶往医院。
2015 年 AI 时代到来,下游应用提供了上游变革的机会,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入场智能汽车制造业。取胜关键在于“造芯”。 中国芯片产业想要真正崛起,需要依靠互联网科技公司们作为旗手,最终实现国产自主可控。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我家小宝今年 4 岁了,平时我总为给他看点儿什么头疼,那就不如自己也做一个!现在,我们与海豚百科合作的儿童科普片《神奇动物》已经完成,专为 4-9 岁孩子定制,精选雨林、草原、海洋、北极、丛林的神奇动物 20 个,除了知识丰富,我推荐它的最主要原因,是下面两个……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在大多数普通人看来,疫情能否彻底结束,取决于疫苗的有效率,更专业点儿的说法是“保护率”。但是,这个认知其实很浅,因为在流行病学家看来,疫情能否彻底结束,并不只取决于疫苗的保护率,还有三个极为关键的变量,也就是:感染者基本繁殖数R0值、无症状患者的传染率、疫苗的接种率。
近期有一条新闻说 2020 年的“百度之星”编程大赛的决赛题目居然是《量子电路》,许多人对此感到疑惑:在电子计算机上可以设计和开发量子编程语言吗?
我前段时间做了一期节目,谈了跟比特币有关的八个事实和六个观点。节目播出后,有非常多的留言都提到,假如量子计算机一旦成熟,那比特币系统就会崩溃,因为现在的电子计算机的算力在量子计算机面前,就像是一滴水和太平洋的差距。 这个观点初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如果对比特币系统的原理和量子计算机的原理有一些最基本的了解,恐怕就不会凭直觉这么以为了。
2021 年 1 月 10 日,某短视频网站上出现了一个“袁隆平中华拓荒人”的认证号。因为袁隆平院士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所以这个号在一个视频都没有发的情况下,关注人数一夜之间就突破了千万。截止到我写稿时,粉丝数量已经超 1600 万,简直像一个神话。 然而,第二天下午,新华网就发了一个辟谣新闻: 袁老正在海南三亚做科研,哪有时间开抖音,袁老完全不知情,这个号是某个公司注册的。 一下子就更炸了锅。不过我做的是科普节目,我无意去深挖这是哪家公司,又是怎样获得了抖音认证,但我想就这个热点,谈另外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杂交水稻领域,中国人不能只记住袁隆平院士,我们要感谢的中国科学家还有很多很多, 将袁老神化既是对袁老的不尊重,也是对其他中国科学家的不尊重 。在这个领域,有很多你不知道的真相值得你了解。…
可以安全一试的科学助眠方法有哪些?喝酒能助眠吗?吃褪黑素能助眠吗?还有一些貌似无厘头的方法,比如盖上超级厚的被子,听着大自然的雨声…… —————————— 成人慢性失眠症药物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美国睡眠医学学会临床实践指南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如果你觉得浅了,注意,是《少年物理启蒙课》专辑。 图示如下:
我有整整一年没有出新书了,让你们久等了。12 月 28 日我和国内知名的图书出版品牌磨铁图书合作的新书《太阳系简史》正式开始在全网各大平台预售。 这本《太阳系简史》实际上就是我之前广受好评的系列节目《太阳系新知》的图文版,但内容会比音频或者视频版丰富很多,还经过了非常细致的三审三校,磨铁的品控做的非常好,这本书不论是自己收藏还是拿出去送人,都不会让你失望的。 我自己觉得,这本书适合所有 10 岁以上的人阅读,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会找到不同的阅读乐趣。我之所以这么自信,是因为这本新书的三个看点: 第一个看点是“新” 恕我直言,很多人对太阳系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上世纪。比如说,我现在提出一些问题,你不妨想想自己是否知道答案。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地方是哪里?水星上有没有水?火星上有没有液态水?冥王星的天空是什么颜色的?我现在告诉你答案,看看你答对了没有。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地方是土卫二的冰下海洋;水星上有水冰;火星上存在液态水;冥王星的天空是蓝色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些答案或者答错了,那么,你可能会喜欢我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很多这样新奇的知识点。而且,我不仅告诉你答案,我还会详细告诉你科学家是怎么找到这些答案的,寻找答案的过程远比答案本身更加有趣得多。 第二个看点是“趣” 很多人会觉得读科普书很累,因为有不少科普书就是把专业的知识罗列出来,换一种表达方式讲一下。它的阅读体验就像是是没有解题过程的参考书,的确可以看到最新的科学知识,但是却相当的无趣,没有多少人可以抱着一本参考答案坚持看很久。 熟悉我的听众或者读者都知道,我的科普作品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故事性特别强。这本《太阳系简史》也不例外,是标准的科学有故事风格。我不只是把答案告诉你,还会像侦探小说一样,营造悬念,抽丝剥茧,你在跟着我一起解密的同时也就了解了科学家们是如何探索太阳系中的那些世纪谜题。 在我看来,天文学最大的魅力就是看科学家们怎样用极其有限的证据,推理、还原出真相,这种推理的过程往往让我大呼过瘾。科学家们所展现出来的那种睿智,比福尔摩斯更厉害。 第三个看点是“全” 这本《太阳系简史》把最近这 30 年来,人类在太阳系中最重要的那些新发现基本都囊括了。我不是丢给你一堆散乱的知识点,而是通过故事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太阳系探索简史。在这些故事中,我觉得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史是最曲折精彩的,我自己也被这段探索史深深吸引,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都是正在进行时,我国的天问一号很快就要抵达火星,中国科学家也将加入火星侦探团。 现在你就可以点击封面左下角的购物车图标直达,也可以打开京东商城,搜索《太阳系简史》,预售期间不但价格实惠,还有抽奖活动。我最大的心愿是,本书能够让从来也没有心情仰望星空的你,偶尔也能在繁华喧嚣中想一想。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次生命,除了眼前的苟且,别忘了,还有头顶的星空。…
字数限制,只能展示如下 化学(材料): Triple-halide wide-band gap perovskites with suppressed phase segregation for efficient tandems 三卤化物宽带隙钙钛矿可抑制光诱发的相分离从而达致高效率的叠层光伏电池 A droplet-based electricity generator with high instantaneous power density 一种基于液滴的高功率密度发电机 Balancing volumetric and gravimetric uptake in highly porous materials for clean energy 权衡多孔材料的体积和重量吸附率以获取清洁能源 Ultrafast control of vortex microlasers 涡旋微激光器的超快控制 Hydrophobic zeolite modification for in situ peroxide formation in methane oxidation to methanol 甲烷氧化制甲醇过程中原位生成过氧化物的疏水沸石改性 Transparent ferroelectric crystals with ultrahigh piezoelectricity 具有超高压电效应的透明铁电晶体 Wafer-scale single-crystal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monolayers on Cu (111) Cu (111)上的 wafer 规模的单晶六方氮化硼单层 Mott and generalized Wigner crystal states in WSe2/WS2 moire superlattices WSe2/WS2云纹超晶格中的 Mott 和广义 Wigner 晶体态 Fully hardware-implemented memristor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完全硬件实现的记忆电阻卷积神经网络 Asynchronous carbon sink saturation in African and Amazonian tropical forests 非洲和亚马逊热带森林碳汇饱和度异步 Structure of the M2 muscarinic receptor-beta-arrestin complex in a lipid nanodisc 脂质纳米盘中 M2毒蕈碱受体 -β- 抑制素复合物的结构 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坚固的超疏水表面的设计 General synthesis of two-dimensional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arrays 二维 van der Waals 异质结构阵列的一般合成 Accelerated discovery of CO2 electrocatalysts using active machine learning 使用主动机器学习加速发现二氧化碳电催化剂 Observation of hydrogen trapping at dislocations, grain boundaries, and precipitates 在位错,晶界和沉淀处观察氢捕获 Seeking new, highly effective thermoelectrics 寻找新的高效热电偶 Atomic imaging of the edge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a two-dimensional hexagonal ice 二维六角冰的边缘结构和生长的原子成像 Li metal deposition and stripping in a solid-state battery via Coble creep 利用 Coble 蠕变技术在固态电池中沉积和剥离 Li 金属 Single-particle spectroscopy for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功能性纳米材料的单粒子光谱学 Strain-hardening and suppression of shear-banding in rejuvenated bulk metallic glass 再生大块金属玻璃的应变硬化及剪切带抑制 天文物理 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 in intrinsic magnetic topological insulator MnBi2Te4 内禀磁性拓扑绝缘体 MnBi2Te4中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Tunable correlated Chern insulator and ferromagnetism in a moire superlattice 莫瓦超晶格中的可调相干陈氏绝缘体及铁磁性 A single photonic cavity with two independent physical synthetic dimensions 具有两个独立物理合成尺寸的单光子腔 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r 铁基超导体涡旋零模的近量子化电导平台 One-dimensional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 一维 van der Waals 异质结构 The water lily genome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flowering plants 睡莲基因组与被子植物的早期进化 Conversion of non-van der Waals solids to 2D transition-metal chalcogenides 非 van der Waals 固体向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转化 Assessing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ver space and time 评估跨越时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情况 Localization and delocalization of light in photonic moire lattices 光子莫尔晶格中光的定位和离域 Entanglement of two quantum memories via fibres over dozens of kilometres 通过几十公里长的光纤纠缠两个量子存储器 A planet within the debris disk around the pre-main-sequence star AU Microscopii 在主序前星 AU Microscopii 周围的碎片盘内的行星 Aligned, high-density semiconducting carbon nanotube arrays for high-performance electronics 用于高性能电子学的定向高密度半导体碳纳米管阵列 Entanglement-based secure quantum cryptography over 1,120 kilometres 基于纠缠的安全量子密码学超过1120公里 Photocurrent detection of the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f light Photocurrent 检测光的轨道角量子数 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 原子与分子之间的量子纠 生理学或医学 Pan-cancer analysis of whole genomes 全基因组泛癌分析 生理学或医学 Analyses of non-coding somatic drivers in 2,658 cancer whole genomes 2,658个癌症全基因组中非编码体细胞驱动因子的分析 生理学或医学 Genomic basis for RNA alterations in cancer 癌症 RNA 改变的基因组学基础 生理学或医学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Atlas of Murine Endothelial Cells 鼠内皮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 生理学或医学 Gasdermin E suppresses tumour growth by activating anti-tumour immunity Gasdermin e 通过激活抗肿瘤免疫抑制肿瘤生长 生理学或医学 N-6-methyladenosine of chromosome-associated regulatory RNA regulates chromatin state and transcription 染色体相关调控 RNA 的 n-6- 甲基腺苷调控染色质状态和转录 生理学或医学 Construction of a human cell landscape at single-cell level 构建单细胞水平的人类细胞景观 生理学或医学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the human cerebral cortex 人类大脑皮层的遗传结构 生理学或医学 Hydrogen peroxide sensor HPCA1 is an LRR receptor kinase in Arabidopsis 过氧化氢传感器 HPCA1是拟南芥(Arabidopsis)中的 LRR 受体激酶 生理学或医学 Microglia mediate forgetting via complement-dependent synaptic elimination 小胶质细胞通过补体依赖性突触消除介导遗忘 生理学或医学 Gut-Innervating Nociceptor Neurons Regulate Peyer's Patch Microfold Cells and SFB Levels to Mediate Salmonella Host Defense 肠支配伤害感受神经元调节 Peyer’s Patch Microfold 细胞和 SFB 水平介导沙门氏菌宿主防御 生理学或医学 A dominant autoinflammatory disease caused by non-cleavable variants of RIPK1 由 RIPK1的不可切割变体引起的显性自身炎症性疾病 生理学或医学…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前两天我写了一篇文章,从论文发表数和 PCT 专利这 2 个维度,衡量中国的科技实力在世界上的地位。我的结论是:目前全世界是分成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美国,第二梯队中国,第三梯队英德法日,换而言之——中国的科技实力目前全球老二。 此文一出,留言中向我提问最多的就是:“你说中国科技实力全球老二,可为什么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几乎拿不到诺贝尔奖呢?怎么到现在也就出了一个屠呦呦呢?” 有人因此认为我避重就轻,选择性忽略。今天就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又到了年终岁尾,魔幻的 2020 年马上就要过去了。今天给大家做一期带有年终盘点性质的节目。这一年来,中美两国科技界的成果都很多。中国和美国就好像赛道上你争我夺的两匹赛马,美国发射火星探测器,我国也发射;美国发射龙飞船,我们也发射嫦娥五号,还附加个 1 万米深潜器;美国弄出个“悬铃木”量子计算机,我们也紧跟着做出“九章”量子计算机,还附加一个中国环流器二号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如果单从科技新闻来看,最近一两年,我国的科技成果上热搜的频次比起美国来,那是一点都不逊色。
1946 年的某一天, 28 岁的伦敦市民约翰走进了布朗普顿医院,这是英国最大的肺病专科医院。在这之前,约翰已经连续好几天发低烧,晚上盗汗,整天不停地地咳嗽,更可怕的是,在咳出的痰液中还带着血丝。 检查结束后,医生很肯定地告诉他,你得的病是肺结核晚期。就在约翰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之前,医生交给他一个信封,告诉他,请带着这个信封去住院部办手续。约翰接过信封,又剧烈地咳起来,肺结核晚期就像是一张死亡通知书。他呆呆地盯着信封沉默不语,信封上简洁地写着“布朗普顿医院”和一串编号,看着像一串随机数。打开信封,里面有一张卡片,用粗体标着一个字母 “S” 。
捐款二维码:(保存图片,然后打开 vx,用 扫一扫 功能,选中保存下的图片即可捐款)
浦发银行携手喜马拉雅 再度重磅打造年度科学大作《未来科技体验馆》第二季。 知名科普作家、喜马拉雅科技大咖主播汪诘,担任你的贴身导览员! 带你领略在未来世界里,因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未知惊喜和生活变化。 福利时刻: 周四(12月3号) 关注浦发银行微信公众号,专属福利大放送,先到先得! 收听提示: 1、二十一世纪临床医学新思维。 2、什么是医学证据? 3、洋地黄走下神坛的故事。 4、循证医学的证据金字塔。 5、未来医疗大趋势。 本节目由浦发银行冠名赞助播出。
科普写作训练营藏龙卧虎,第四期招生正式开始(报名咨询微信号:1286019606 ) 我记得一年半前,我在科普写作训练营第一期的招生广告中是这样说的: 假如我一年能带动 40 名科普创作者,十年 400 名,二十年就是 800 名,这中间一定会有很多成就远远在我之上的。到时候,这种名义上的师生关系可以让我吹一辈子牛皮了,就好像某个名人的小学老师可以津津乐道一辈子一样。我也希望 我能成为那样幸福的人。 现在回听当初的这段话,心里真的生出很多感慨。那个时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期望,对能否实现完全没有底。但是,到了今天,第三期训练营也快毕业了,我们的训练营已经有了整整 60 名营员。仅仅过去了一年半,我发现,当初的梦想正在一点点实现。 今天这期杂谈想跟大家聊聊我们写作训练营营员的故事。 他们让我第一次感到骄傲的事件发生在 2019 年7 月 23 日,这是训练营第一期的课程差不多上到一半的时间,在我的指导下,两位营员合作完成的文章《现代键盘是史上最反人类的设计吗?》发表在今日头条上,2 天之内仅在头条上就获得了 50 多万次阅读,3000 多个点赞,近700 条评论。然后还有无数个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这个成绩让我感到极为惊讶,当然,也让他们两位营员,董轶强和小葱特别兴奋,这不仅是他们的第一次 10w+ ,而且物质回报也相当丰厚,各种授权费、稿酬、点击分成和青云奖的奖金,累计超过了 5000 元,他们俩喜滋滋地瓜分了这些奖金,在群里还扔了红包出来。如果大家还没看过这篇科普佳作,强烈推荐。 咱们让时光快进,一年半后的今天。第一期的这些营员都怎么样了呢? 抖音号“婧公子”(婧,是女字旁一个青)已经从几万粉丝涨到了今天的 956 万粉丝,平均每个短视频的点赞量超过 10万,注意我说的是点赞量,不是播放量。她已经把我们“科学声音”的抖音号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我一点儿都不酸,这是我的骄傲。文婧的成功,或许有我那么一点点的小功劳,当然,主要是她自己努力。文婧也像我一样,成为了一名职业的自媒体人,拥有自己的团队。 董轶强已经成为了我们科普写作训练营的助教,他和我一起批改新营员的作业。他的科普写作能力我觉得已经完全不在我之下了,他模仿《科学有故事》或者《原来是这样》的节目风格撰写的稿件绝对可以通得过双盲测试,实际上也通过了,如果不是特别说明,你们肯定猜不出来科学声音的哪些节目是他撰稿的。他最近从科学声音领取的稿费,已经不输给一线城市的白领月薪了。我一直在劝他别工作了,赶紧成为一名职业作家吧,你的水平足以让你靠写作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了。 何慧中,今年顺利通过了知名自媒体《星球研究所》的考核,成为星球研究所的专职撰稿人。透露下,预计明年出版的科学声音新书《植物有故事》,第一作者董轶强,第二作者何慧中,而我只是第三作者。 微信公号“悠拉悠漫画”的主理人悠拉悠最近创作的科普漫画《文明拟人》在得到 APP 上受到了官方推荐,非常受欢迎。 另外,一期的营员菲桐已经成为了我团队的全职成员。不但有实力给我的节目撰稿,而且现在正在与少儿科普的知名品牌海豚百科合作。顺便提一下,海豚百科的主编是我们第三期的营员。菲桐独立负责的这个真人实拍加定格动画形式的幼儿科普项目,预计再过一两个月就能上线与大家见面了。我非常期待这个项目,因为幼儿科普一直是我们科学声音的空白,菲桐的出现,非常有希望帮我们填补上这个空白,为用户奉献一个出色的新作品。 训练营一期营员中实际上还有许多低调的龙和虎,限于时间关系,我没法全部一一介绍。因为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介绍第二期营员了。 如果你是一名绘画爱好者,我要向你推荐一个快速崛起的 B 站 UP 主,叫“学艺不精的门外汉”,名字和他的真实情况正好相反,他的视频是为大家讲解绘画创作中的科学思维。到目前为止,三个多月仅仅制作了 11 个视频,就已经获得了 3 万多粉丝关注。最新一期节目“你真的能把形画准吗?”已经达到了 30w 播放,评论和弹幕双破千,1.5 万赞,9000 多投币,1.1 万收藏,800 多转发。说实话,我在 B 站从来没有一个节目取得过这样的好成绩。同样,我一点儿也不酸,我只感到骄傲。其实他本来就很棒,只是缺少一点开始做自媒体的信心,我很高兴给到了他走出第一步的勇气。 再给大家推荐一个科普自媒体大号:巡天者叶梓颐。如果你是一个天文或者星空摄影爱好者,一定听说过她的大名吧。是的,她也是我们训练营的第二期营员。她刚刚上线的一期视频是从北京开车 2000 多公里,到青海的冷湖镇拍摄昴星团的经历,我看得非常感动。这个视频,在 B 站一上线,就获得了34 万播放,1.3 万个赞。这个播放量比《寻秘自然》十集节目在 B 站上播放量的总和还要高。嗯,我一点儿也不酸,我早就说过,能用他们的成就来吹牛皮,是多幸福的一件事情。 另外,二期学员赵倩、赵乐等好几位学员,也经常给科学声音投稿并且得到采用,他们也都是科学声音公益学院的撰稿人。因为不想把本期节目做得太长,我只能这样一句话带过了。 第三期训练营营员的整体学历非常高,至少一半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光博士就有五六个。 其中一位营员,是一位医生,网名叫“地高辛”,它的一篇作业《我国已连续十多年没有白喉病例报告,但心头仍有一层隐隐的忧虑》,10 月 12 日在今日头条发表后,获得了 36 万次阅读,2700 多个赞,600 多个评论。出成绩的速度创记录了,我都高兴死了,太给我贴金了。如果你在头条上发表过文章,你会知道要出一篇 10w 加的文章有多难。头条不像微信公号,关注量越高基础的阅读量也越高,头条是完全靠系统算法推荐的,文章阅读的多少与粉丝数的多少关系非常弱,我的文章要超过 10w 也是很不容易的。 另外一位陆鹏博士,东京大学生命科学化学专业的助理教授,科普文章也是越写越好,已经有四篇硬核科普文章被我采用并发表了。我可不会轻易采用稿件,不只是因为我要按照市场价给稿费,而是每一篇发出去的文章都事关我们科学声音的声誉,我绝对不会为了鼓励营员写作而降低稿件采用标准。他马上也要开他的自媒体了,名字都起好了,叫“科学龙卷风”。 还有有一位三期营员,叫朱文靓,他在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技术公司工作。刚刚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他说他参加公司的技术科普演讲,得了金奖,用到了很多我教给他的科普写作技巧,尤其是放钩子的技巧,为此特别来对我表示感谢。听到这个消息,其实我比他还高兴,能够真正地帮助到每一个营员,不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吗? 三期训练营还没有结束,但我有充足的信心等待他们带来更多的惊喜,让我明年能吹更多的牛皮。 其实训练营还有很多优秀的人值得我说,但我还是想等到他们取得了更加耀眼的成绩后我再吹,今天我感觉已经吹得够多了。 实际上,这三期训练营办下来,还有另外一件事情让我感到特别有面子。 科学声音写作训练营的入营协议中写明,假如对课程不满意,在前12 次课程之内,随时可以退学,同时退大部分的学费。三期下来,一共 60 名营员,还没有一位退费的。我觉得这是对我最大的褒奖,说明我的课程确实能让大家感到有收获,值得这笔学费。我经常还可以收到营员给我寄过来的各种土特产,我们也经常有机会在各地聚会,我出差到很多地方都能得到当地营员的热情接待,已经白吃白喝好几回了。 科学声音第四期科普写作训练营的开学典礼定于 2021 年 1 月 16 日在上海举行,现在开始正式接受第四期的报名。详细的招生简章以及课表,大家可以到科学声音或者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号中回复关键词“训练营”这三个字即可。一共 20 个名额,目前还剩下 10 个。你可能觉得奇怪,怎么才通知报名就只剩下一半的名额了?原因是有很多人三期没报上,直接跟我预订了四期的。为了保证质量,我们训练营每期就只招 20 个人,招满即止。 最后说一下报名咨询微信号:1286019606 好了,期待明年这个时候,让我吹爆你。…
浦发银行携手喜马拉雅 再度重磅打造年度科学大作《未来科技体验馆》第二季。 知名科普作家、喜马拉雅科技大咖主播汪诘,担任你的贴身导览员 ! 带你领略在未来世界里,因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未知惊喜和生活变化。 收听提示: 1 、最强的安卓芯片——麒麟 9000 。 2 、一个小小的芯片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3 、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4 、芯片产业的技术奇点是什么? 5 、万物皆可 “ 芯片 ” 。 本节目由浦发银行冠名赞助播出。
也许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
大家好,或许很多人都看过了我创作的《寻秘自然》第一季。现在,我已经全力投入到第二季的创作中了。第二季的总投资额将是第一季的三四倍,我会努力为大家拍出更震撼的视觉效果,讲述更精彩的探秘故事。第二季开场的第一个主题就是湍流之谜。我将用一场宏大的空难戏拉开寻秘自然第二季的序幕。 现在,我已经把这段开场戏的完整故事板放到了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号中,你只要到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号中回复关键词:故事板 三个字,就能看到这幕开场大戏的完整情节。 告诉大家这个消息,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在这场戏中,会涉及到有台词的男女主角和若干名有近景、特写的主要演员,还需要有五六十名群众演员,甚至还需要有吊威亚的特技演员,这是一场非常复杂的大戏。 我们这场戏会在今年 12 月中旬在重庆开拍,如果在我的听众中,有职业的或者准职业演员,我非常期待您能参演,成为我们的演员志愿者,为我国的科普纪录片事业出一点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收集各种服装、道具,非常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 如果您想了解详情以及我们的联系方式,请加谭老师的微信:20815038…
浦发银行携手喜马拉雅 再度重磅打造年度科学大作《未来科技体验馆》第二季。 知名科普作家、喜马拉雅科技大咖主播汪诘,担任你的贴身导览员! 带你领略在未来世界里,因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未知惊喜和生活变化。 收听提示: 1、地球引力是航天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2、大名鼎鼎的火箭方程——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方程。 3、系数a公式图。 4、太空电梯的技术奇点——超强材料。 5、太空电梯示意图。 本节目由浦发银行冠名赞助播出。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浦发银行携手喜马拉雅 再度重磅打造年度科学大作《未来科技体验馆》第二季。 知名科普作家、喜马拉雅科技大咖主播汪诘,担任你的贴身导览员 ! 带你领略在未来世界里,因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未知惊喜和生活变化。 收听提示: 1 、真空超级高铁 500 米管道实验。 2 、 4000 米时速下空气墙的威力。 3 、超级高铁威胁民航交通的地位。 4 、超级高铁的技术奇点——常温超导材料。 5 、打通全国一小时生活圈。 本节目由浦发银行冠名赞助播出。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就在美国大选进入到开票最关键的时候,一则国内新闻成功地转移了我的注意力,要不是来自人民网的新闻,我看到这个标题,保准会认为又是假新闻或者无良自媒体的过度解读。这个重大新闻的标题是《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开标 支架价格从均价约 1.3 万元下降至约 700 元》……
浦发银行携手喜马拉雅 再度重磅打造年度科学大作《未来科技体验馆》第二季。 知名科普作家、喜马拉雅科技大咖主播汪诘,担任你的贴身导览员 ! 带你领略在未来世界里,因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未知惊喜和生活变化。 收听提示: 1 、最熟悉的“陌生人”——区块链。 2 、什么是区块链?未来它能干什么? 3 、区块链存证的基本原理。 4 、在未来,公证处机构会被淘汰吗? 5 、金融服务的变革——无界开放银行。 本节目由浦发银行冠名赞助播出。
倍受欢迎的 “ 真假世界未解之谜 ” 系列收官季这就来了!前面 1-4 季我们讲了 “ 生命之谜 ” 、 “ 禁区之谜 ” 、 “ 预言之谜 ” 、 “ 智能之谜 ” ,每一季推出后都是好评不断,还不断被催更。 最后一季马不停蹄的赶来了,这一季的主题是 “ 神秘传说之谜 ” ,尤其适合家长和孩子一同观看。因为下面这些神秘传说,几乎每个家长在孩提时期都听说过,而这些话题也特别能吸引小孩子。所以把这个专辑作为亲子互动节目,再合适不过了 ~ 1. 古老的神农架常有野人出没是怎么回事? 2. 沉没在大西洋的亚特兰蒂斯真的存在吗? 3. 外星人怎么在秘鲁沙漠中画出神秘线条? 4. 水能听懂人类语言还能用结晶表达情绪? 5. 当年纳粹战败后登陆了月球伺机反攻吗? 6. 玛雅文明的水晶头骨是不是有神秘力量? 相信你还记得,在小时候,对各种广为流传的 “ 未解之谜 ” 充满了好奇,讲玛雅水晶头骨的纪录片比动画片还令自己着迷,那神秘的假设总是一环扣一环。 可就算看完整期节目,最后也等不到答案 —— 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未解之谜具有巨大的魅力,人们乐此不疲地代代相传。比如近年大火的好莱坞电影《海王》,就以亚特兰蒂斯传说作为故事背景。我们必须承认,这些传说中的未解之谜,就好像几千年前的女娲造人、夸父追日,成为了流行文化的基因。而《真假世界未解之谜》系列想做的就是: 1. 完整地诉说一个故事 未解之谜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启蒙孩子书写天马行空的故事。但是要把孩子可贵的好奇心向科学的方向引导,就需要将神秘现象用科学的视角完整讲述。 2. 明确地回答是真是假 《真假世界未解之谜》头两个字就告诉了我们,未解之谜有真有假。到底如何辨别真和假?用哪些具体可行的方法去进行辨别?本专辑会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给到明确的回答。 3. 清晰的讲述探究过程 比知道真假更重要的是掌握思维的方式。天赋异禀的孩子永远是少数,但通过培养掌握理性思维的孩子却可以是绝大多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筛选正确的信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本专辑不但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以下先来一段节目中有关 “ 考古和崇古 ” 的精彩讲述: 精彩片段 亚特兰蒂斯是否曾经是一个非常发达的王国,但最后沉没在大西洋海底?为避免后世的添油加醋,我们就必须找到最初的记载。 最初的记载正来自于知名的哲学家柏拉图。乍一听,柏拉图作为古人,而且还是古代名人,他记载的事件总不至于差到哪儿去吧?然而柏拉图生活在大约 2400 年前,而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文明可是存在于一万多年前。柏拉图能知道距离自己 8000 年前的世界是怎么回事吗?我们现代人要知道 8000 年前的文明都需要专业的考古,而柏拉图那个时代的考古技术和今天比起来,那就是玩具水枪和冲锋枪的差别吧。 我们许多人就是这样,一提到古代,就好似 “ 古代 ” 是同一个时代,其实,古代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古代之前还有古代。 又比如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离三国的时代也差了 1000 年左右。所以他只能靠想象得出两军打仗是主将先单挑,他以为关羽能用青龙偃月刀。但现代考古发现,关羽的时代可能连马镫都还没有装配,那时更没有这样的大刀,所以关二爷不可能骑在马上耍大刀。 我们要做的是考古,而不是崇古,其实,古代人并不比现代人更了解他们那个时代的 “ 古代人 ” 。 本专辑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故事和结论,还有比结论更可贵的科学的思考方式,而这才是比直觉、本能和经验更可靠的寻找真相的方法,也是科技时代需要具备的思维能力。 只需一顿外卖的支出,你的孩子就能更早建立对 “ 神秘现象 ” 的科学认知,感受科学思维的魅力,你和孩子的亲子互动也将拥有更多有意义的话题。 上新福利 1. 下单即送《寻秘自然》 1080p 高清原片(购买后添加客服微信领取: 1153580077 ) 2. 换购《真假世界未解之谜 | 4 季合集》 立减 50 元(想补前 4 季的科友们机不可失) * 小编温馨提示 * 本专辑为高清视频支持投屏观看(安卓和 iOS 皆可) 课程目录 01 神农架真的有野人吗? —— 谣言是如何传播的 02 亚特兰蒂斯文明存在吗? —— 从源头寻找真相 03 北美史前文明存在吗? —— 纪录片也可能是假的 04 纳斯卡线条是外星人的杰作吗? —— 越简洁的答案越接近真相 05 可以重建纳斯卡线条吗? —— 实践是检验猜想的工具 06 水真的知道答案吗? —— 实验要有可重复性 07 水还能当灵丹妙药? —— 有效性不能想当然 08 纳粹制造出了飞碟吗? ——“ 阴谋论 ” 有共通的特点 09 水晶头骨的前世今生 ——“ 神秘主义 ” 一点也不神秘 10 “ 末日头骨 ” 诞生记 —— 写成书也可能是假的…
1962 年 2 月的某一天,时任当时世卫组织西部区域办事处的顾问奥斯卡·费尔森菲尔德教授(Oscar·Felsenfeld,由于名字较长,后面简略为费尔森)缓缓地脱下手套和防护服,从实验室里走了出来。他紧紧地皱着眉头,脸上挂满了不安的表情,慢慢地朝着办公室走去。此时,费尔森的一位同事迎面走来,打断了他的沉思:“教授,还在研究去年从印度尼西亚霍乱病人那儿分离的细菌呀?实验结果怎么样了?”费尔森长叹了一口气,说:“都已经半个多月了,这些小东西居然还活着。你知道吗?我只是把它们简单地丢进温暖的井水里而已,什么营养都没给!”同事被费尔森激动的语气给吓了一跳,追问道:“这又怎么了?生存能力强的细菌又不是没见过。”费尔森失望地摇了摇头说:“你可别忘了,这一次霍乱的起源地不再是前六次的印度恒河流域。而是位于赤道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海滩。你好好想想它们的传播方式。我看这一次爆发,是不会那么简单结束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费尔森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这场 1961 年起源于印尼的第七次霍乱大流行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平息。目前,世界范围内每年仍会有 130 万到 400 万新增霍乱患者,其中 2.1 万至 14.3 万人因此丧命[1]。霍乱的传播为何如此难以根除?费尔森教授担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1]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holera…
浦发银行携手喜马拉雅 再度重磅打造年度科学大作《未来科技体验馆》第二季。 知名科普作家、喜马拉雅科技大咖主播汪诘,担任你的贴身导览员 ! 带你领略在未来世界里,因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未知惊喜和生活变化。 收听提示: 1 、材料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2 、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新材料的利用史。 3 、“材料科学”的演变和发展。 4 、神奇的材料——石墨烯。 5 、畅想新材料对未来生活的改变。 本节目由浦发银行冠名赞助播出。
浦发银行携手喜马拉雅 再度重磅打造年度科学大作《未来科技体验馆》第二季。 知名科普作家、喜马拉雅科技大咖主播汪诘,担任你的贴身导览员 ! 带你领略在未来世界里,因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未知惊喜和生活变化。 收听提示: 1 、谷歌公司如何实现量子“霸权”? 2、量子计算与经典计算的不同? 3 、影响量子计算的几大因素? 4 、现在的密码系统为什么会顶不住量子计算的冲击? 5 、量子计算机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节目由浦发银行冠名赞助播出。
1991 年 11 月 7 日,在某个新闻发布会大厅挤满了记者!现场人头攒动,十分嘈杂。是的,他们在等待一个大人物,等待一个大新闻,没人知道是什么……发言台被布置成了全黑色,压抑的背景让等待的人们愈加紧张不安,气氛凝重,越来越多的人预感这并不会是个好消息。终于,他走上了台,脸上挤出一个颇为勉强的笑容!所有的摄像机都对准了他,从这个笑容开始,以及他将要说出的每个字,都会同步直播给全世界!显然,笑容没有化解现场的焦躁和疑虑,这一定是个坏消息,但它到底有多坏?
浦发银行携手喜马拉雅 再度重磅打造年度科学大作《未来科技体验馆》第二季。 知名科普作家、喜马拉雅科技大咖主播汪诘,担任你的贴身导览员 ! 带你领略在未来世界里,因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未知惊喜和生活变化。 5000份开门好礼大放送 限量领取:点击屏幕下方的“浦发银行专属福利”按钮,领取 5000 份喜马拉雅试听会员 (15 天 ) 。 收听提示: 1、Neuralink的脑机接口技术研发取得突破进展。 2、解构人类大脑——最复杂的系统网络。 3、脑机接口如何实现控制大脑? 4、脑机接口的技术奇点是什么? 5、预测脑机接口技术对未来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本节目由浦发银行冠名赞助播出。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1 汪诘杂谈 | 2020 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基因编辑是科学发现还是技术发明呢? 10:47
10:47
Na później
Na później
Listy
Polub
Polubione
10:47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2020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意外,就连诺贝尔物理学奖也不例外。物理学奖的奖金大概是1000万瑞典克朗(760万人民币)。一半奖金颁发给彭罗斯,理由是他发现了黑洞的形成是广义相对论的强大预测。另外一半奖金由赖因哈德 ·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里亚· 盖兹(Andrea Ghez)二人平分,表彰他们在我们的星系中心发现了一个超大质量的紧凑型物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线上购物平台的每一个创新和发明,都是为了减小或者消除交易阻力,让交易变得更加顺畅。那么人工智能 AI 在其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在杭州与广州它俩的竞争中,我到底该用“姜还是老的辣”来形容呢,还是用“葱还是嫩的香”来形容呢?
文化是基因的外挂、汽车是双脚的外挂、计算机是大脑的外挂,一切技术都是人类进化的外挂。早在人类穿上衣服、点起篝火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开启了外挂模式,向着机器人的方向一路狂奔,再也不会回头。这样的机械人,你接受了吗?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对于悟空号来讲,它最本质的工作就是上太空去收集各种高能粒子的数据,观察γ射线的信号。我们当然不能仅仅把眼光盯在暗物质这一条线上。寻找暗物质的蛛丝马迹也只是这些数据的用途之一。数据本身才是最宝贵的财富,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其中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最近我被一条新闻刷了屏:“中医四诊仪首次运用在空间站任务中,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为航天员身体护航。结合建立面诊、舌诊、脉诊的数据库等方式,中国空间站实现中医天地诊断。”那么,新闻中的中医四诊仪究竟是什么黑科技?插上了高科技翅膀的中医诊疗,又是否是中西医结合的有力尝试?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有了WMAP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暴胀理论作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重要修正,一直统治宇宙学领域至今,被称之为标准宇宙模型。而当今宇宙学的最前沿领域就是在暴胀时刻,也就是大爆炸之后不可思议的十亿亿亿亿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在“哈勃深空场”中,纯黑的背景上洒满了让人眼花缭乱的璀璨“钻石”,超过3000颗。而你看到的每一颗“钻石”都不是一颗星星,而是一个像银河系一样包含着千亿颗恒星的星系,其中有目前已知的最早、最遥远的星系,银河系与之相比可以说是毫不起眼。“哈勃深空场”的横空出世,立刻成为NASA最值得骄傲的照片之一,不仅美丽神秘,科学内涵也极其丰富。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要想更好地了解黑洞和星系的演化规律,就需要进行深度的巡天观测。钱德拉接下了这一任务。代号为“钱德拉深空场”的巡天任务,在长达三个星期的曝光时长里,产生了有史以来观测的最深最远的X射线图像……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斯必泽空间望远镜进行了一项听起来霸气十足的巡天计划——GLIMPSE,英文缩写的全称是“银河系遗珍红外银盘巡天”。与以往其他设备的“巡天”相比,斯必泽的灵敏度高出了100倍,分辨率高出了10倍。通过对11万个不同的指向定位和84万幅图像的耐心拼接,GLIMPSE计划产出了一幅珍贵的无缝拼图……
2020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已经揭晓了。两位美国人哈维 · 阿尔特和查尔斯 · 赖斯以及一位英国人迈克尔 · 霍顿获奖,今年的奖金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是 760 万,比去年多了不少。不过,相比于他们的贡献,这点奖金实在不算什么。因为他们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这个医学成就和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是息息相关的。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闪电竟然会闪成一个球形,它的形成原理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困扰了整个物理学界一个多世纪的难题。球闪假说百花齐放,集大成者寥寥无几。现在,中国科学家武慧春教授提出微波空腔假说,并且在与汪诘的对话中,透露出一个庞大的计划……
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科学家,都梦想着能够实拍到一次球状闪电的真实影像。2012 年,这份颇有传奇色彩的幸运降临到西北师范大学的袁萍教授身上。在本集中,我来到青海下旧庄村,面对面对话袁萍教授,实地探访,聆听唯一一份学界认可的球闪影像诞生的故事……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天微雨,忽有流火如球,其色绿,后有小火点随之,从雨中冉冉腾过予宅,坠于厨房水缸之中,其光如月,厨中人惊视之,遂不见。”张居正关于球状闪电的描述堪称经典。直到现在,球闪的正式目击报告已近万份,我们无比好奇,除了文字,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球闪的影像记录呢?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浦发银行携手喜马拉雅 再度重磅打造年度科学大作《未来科技体验馆》第二季。 10 月 15 号第二季《未来科技体验馆》再次开馆! 由知名科普作家、喜马拉雅科技大咖主播汪诘,担任你的贴身导览员! 带你领略在未来世界里,因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未知惊喜和生活变化。 粉丝福利大升级: 1 、汪老师在每期节目结尾 “ 未来小课堂 ” 的内容独家揭晓。 2 、不定期喜马拉雅试听会员( 15 天)福利。 3 、新增趣味科普漫画,科学知识涨不停。 收听提示: 1 、第一季预测的技术怎么样了? 2 、 “ 技术飞轮 ” 升级了! 3 、什么是 “ 技术奇点 ” ? 4 、未来的世界有可能被技术奇点炸成怎样呢? 本节目由浦发银行冠名赞助播出。…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1 汪诘杂谈 | 冷静:10 万人试用新冠疫苗无一感染与疫苗能否年底上市没有关系 11:09
11:09
Na później
Na później
Listy
Polub
Polubione
11:09或许你已经注意到一个好消息: 9 月 14 日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 1+1 》节目中采访了中国疾控中心的武桂珍教授。 武教授说:我国的新冠疫苗在 10 万人的紧急应用方面非常成功,没有一例感染新冠肺炎。疫苗最快有可能在今年的年底上市。
塔比星是目前为止银河系中最为神秘的天体。除了戴森球假说外,科学家还提出特殊公转模型、彗星环假说、太阳系黑洞吸积盘旋转等等假说。这一自然之谜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宇宙中还有太多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1925 年 1 月,阿拉斯加的冬天特别冷,从北极圈里刮出的狂风就像地狱的尖刀一般撕扯着冰原。然而就在这连北极熊都害怕的天气里,却有 16 条雪橇犬拉着一辆雪橇车,在艾迪塔罗德小道上飞奔。 显然,雪橇犬已经精疲力尽了。面对这少见的严寒,领头犬害怕了,它停了下来,发出呜呜的叫声,它在告诉雪橇夫:不能走了,风雪太大了。雪橇车上只有一个人,他健壮的身体裹在厚厚的冬装里,让他的动作显得不是那么灵活,可他每次举手投足都是那么坚定而沉着。他就是阿拉斯加州朱诺领诺姆镇周围最好的雪橇夫之一,人称“野人比尔”的香农。香农喊了几声,领头犬还是徘徊不前。香农索性站到了领头犬身边,严寒中,香农领着雪橇犬在雪地里跑了起来。…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让我作为一名向导,陪着你一起来阅读比尔·布莱森的新书:《人体简史》。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陆地起源假说再掀波澜。科学家们发现,火山附近的热泉和间歇泉,也满足生命起源的两个条件,生命并非起源于海洋,而是陆地。 同一种现象有不同的科学理论作解释,十分常见,但是决定一个理论命运的,是证据。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生命想要出现,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液态环境和天然的物理屏障。这才有可能让小分子聚集成大分子,并且让大分子有机会形成更加复杂的结构。两种条件要同时满足看上去存在着悖论。 直到 1977 年,阿尔文号潜艇带着生物学家们看到了一个过去从未想到过的奇特环境,这些景象令他们激动不已:在一个似乎是生命禁区的地方,却发现了完整的生物群落。这里就是位于深深大洋底部的海底黑烟囱。经过分析,海底黑烟囱的独特环境,非常符合生命起源所需具备的两个重要条件。 鲜为人知的是,在陆地上也能找到证据。在我国河北省兴隆县的安子岭,有着距今 14.3 亿年前保存完整的海底黑烟囱的遗迹,帮助很多研究者发现了更多的有力证据。使得生命的黑烟囱起源假说 成为目前科学界接受度最高的一种假说。…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生命的诞生,恐怕是这个宇宙中最神奇的一种戏法。自古以来,人们不停地追问:我们从哪里来?这也是著名的哲学三问中的一问。如果这么不停地往上追问,其实就到了生命起源问题——生命到底是如何从一个毫无生机的自然界中诞生的呢? 哲学家们为此思考争辩了几千年,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想要找到正确答案,我们必须依靠科学。 从无生命的物质到有生命的物质,要想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我们就必须要在实验室中再现生命创生的伟大时刻。 米勒-尤里实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仿佛进化论的那缺失的序章终于给找到了。然而生命真的能从试管中爬出来吗?
1978 年 8 月 24 日下午 3 点,英国东伯明翰医院来了一位病人。这是一位 40 岁的女士,叫作珍妮特·帕克。帕克夫人四肢疼痛已经 10 多天了,更让她感到难受的是,她全身都开始长出了斑点和水疱。接诊的医生一见之下,大吃一惊,因为帕克夫人的症状让医生想起了一种极为恐怖的传染病。于是,全医院立即紧张起来,帕克夫人也被转移到了 32 号病区的隔离病房。医院丝毫不敢大意,他们将帕克夫人身体上的囊泡液体样本送到了伯明翰大学的医学微生物系,系主任贝德森教授亲自对样本做了仔细的病毒学检查。在电子显微镜中,贝德森教授看到了一些令他直冒冷汗的小东西,这是一种砖状颗粒。贝德森教授太清楚他看到的是什么东西了,因为他自己就和这些魔鬼般的小颗粒打了半辈子交道,这是他的最爱,也是他的最恨。贝德森教授毫不犹豫地立即指示医院,当天晚上就把帕克夫人送到了另一家戒备森严的凯瑟琳·德·巴恩斯隔离医院。然后,贝德森教授立即向英国的卫生部门报告:帕克夫人感染的正是令今天每个人都感到恐惧但又不敢相信的——天花。…
2020 年 8 月 28 日,埃隆·马斯克召开了一场发布会,公布了Neuralink 公司在脑机接口技术研发方面的最新进展,这个新闻在科技产业界非常的引人注目,不仅仅是因为马斯克这个人本身自带流量,更重要的是,脑机接口这个科技领域目前确实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项新科技。
9 月 10 日,全网见!永久免费,等你来看!
1950年的一天,爱荷华大学的餐厅比以往热闹很多。只见餐厅中央,一群师生们正围坐在餐桌的周围,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什么。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之一,赫尔丁,恰巧就在其中。赫尔丁当年25岁,已经是一名有点儿名气的微生物学学者。他当时刚刚结束了北极圈的考察回到瑞典。出于对微生物学的浓厚兴趣,来到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博士。 那个时代,抗生素刚刚被发现不久,科学界对微生物的研究可谓热情高涨。爱荷华大学的师生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自然也离不开细菌和病毒。在讨论中,赫尔丁的一位同事就不由得发出感慨:“如果1918年就有现在的科研水平,说不定人类能就能躲过一场浩劫。” 赫尔丁楞了一下,接话道:“你是说1918年爆发的西班牙大流感吗?”…
我来给大家汇报一下科普纪录片《寻秘自然》的最新进展。现在,总共 10 集的片子,我们已经全部完成了5 集。8 月 18 日到 23 日,剧组将再次集合前往青海,去补拍上次没有拍成的夜景镜头。说实话,从天气预报上来看,天气情况依然不理想,但这是我们 8 月份唯一的一个窗口期,只能硬着头皮去碰运气了。你可能好奇,怎么拍夜景还像飞火星一样有窗口期啊?因为拍星空靠月亮吃饭。必须是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才能拍出最美丽的星空。一旦明亮的月亮升起,夜空的群星都会黯然失色。所以,每个月就只有那么一周不到的时间是最佳窗口期。我们要去的拍摄地点在青海茫崖市的翡翠湖,那里可以拍出非常美的天空镜像效果,但前提是,一定要天晴和无风。老天给不给我们好天气,只能祈祷了。在过去的这一个月,发生了太多令我们团队感动的事情,让我忍不住想跟你们说一说。…
克利福徳· D·西马克(1904—1988)是一位有影响力而文风独特的美国科幻小说作家,他曾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习新闻专业,大半生都在为报社工作。尽管西马克的作品褒贬不一,他还是赢得了三次雨果奖、一次星云奖(《舞鹿洞穴》Grotto of the Dancing Deer, 1980)、一次美国科幻作家大师奖、一次布莱姆·斯托克终身成就奖。在他写得最好的故事中,他对动物的视角格外复杂,自然世界和乡村设定也被传达出来,这使得他的作品独树一帜。尽管西马克的事业是在科幻小说的黃金时期,在通俗杂志上起步的,但他对心理层面的描写,以及独特的视角为他成功赢得了一批新的读者;他的作品只会被越来越多的当代读者所接受。 他最佳作品的典型一一 《逃兵》是他在探索“改造人”(改造人类以适应太空探素,而不是改造环境使之适应人类)风格时的试水之作之一,这一风格由詹姆斯 ·布利什所创,并随后被用到了他的创作中。《逃兵》节选自西马克的马赛克小说 《城市》(City, 1952) ,该作品荣获 1953 年度国际幻想奖。西马克在该小说再版时写道: “《城市》写出了幻想的破灭……对奇幻世界的追寻,会抵消这个世界流逝而带来的残酷。” 《城市》是西马克最有名的小说一一它是真正的经典,应该被更多读者看到。…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提醒您,这是一期精心制作的视频节目。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是对是错?这恐怕是一场在民间科学爱好者中永不落幕的辩论赛,有一些人,会在聚会时攻击进化论来显示自己的学识。进化论无法解释眼睛的出现?进化论无法解释人类的出现?进化论无法解释史前文明等等。然而,事实却是:在科学共同体中,进化论,更好的说法是“现代综合演化论”(Modern Evolutionary Synthesis)的坚实程度差不多与相对论相当。为何民间看法和科学圈的看法会有产生如此巨大的鸿沟呢?要讲明白这件事情,需要一个非常长的故事,这对于任何科普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我的好友吴京平老师完成了这个挑战,他正在我们科学声音的小程序中连载视频节目《达尔文的战争》,画面都是纯原创的,非常精致。征得他的同意后,我给大家免费播放第一集。…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今年的 5 月 28 日,总理在一个记者招待会上说 “ 我们有 6 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不足 1000 元 ” ,这句话立刻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之所以会轰动,我想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这句话有违大多数人的直觉。至少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不可思议, 1000 元什么概念啊,现在叫一个外卖盒饭动不动就是 20 元, 1000 元就只够叫 50 个外卖而已,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到 1000 元啊。接着我又会忍不住想想自己一个月收入多少,嗯,比起那 6 亿人口来,自己真的很好了。 总理说的数据到底对不对呢?
2003 年 2 月 8 日,广州第八人民医院的传染病房里,几个身穿隔离服的护士严阵以待,他们即将接收一位“重症肺炎”患者。为了接收这位患者,他们把原本三人间的病房撤掉两张床,搬来医院最好的医疗仪器,把这改成了临时的单人间 ICU 。 “都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护士长嘱咐了一下,又接着说:“这个患者可不一般,是把中山三院能医治他的大夫都传染了,因为已经没有了健康的医生给他会诊,才转到咱们医院的。” 年轻护士抬手确认了一下蓝色医用口罩,侧头看了一眼床头的名签,这位病人叫“周卓峰”(当然,我们这里用的是化名)。护士隐隐感到一丝不安,向护士长问道:“姐,会诊都找不到病因,你说他得病成什么样。”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一部把我拍穷了的纪录片,现在它终于有了预告片。讲述的依然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背后却多了一份精益求精的执着……这次别光用听的啊,我上传的是视频,抓紧一睹为快吧!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我们先来看一则新闻:2020 年 7 月 4 日,张文宏医生在接受劳动报采访的时候语出惊人,他说:装疫苗的玻璃瓶的产量比疫苗还困难! 这句话一出来,一下子就引发了热议,说实话,这也成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因为这句话听上去真的有点儿反常识,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玻璃瓶实在是太普通、太常见的东西了,怎么可能比生产疫苗还难呢?我马上开始在网上做调研,你还别说,张文宏医生的这个说法还真不是他独创的,在他之前,其实已经有非常多的相关报道了……
我从《寻秘自然》的外景拍摄地回来啦,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新节目。有点冷门,但很有趣,你听一下吧。
6 月 29 日,广州市公安局在官网上发布了一则工作动态,一下子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报道和热议。我们先来了解下: 为提高独家凉茶“疗效”,吸引回头客,增加营业利润,一些凉茶经营者非法在凉茶里添加西药。广州番禺警方查处了一批非法凉茶店铺,抓获涉案人员15名。在查获的凉茶样品中,不同程度含有西药“对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布洛芬”“马来酸氯苯那敏”“甲硝唑”等成分,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规定。 就是这则新闻,成功勾起了我做一期节目的冲动。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发节目的此时,我正在规划路程,看看拍摄《寻秘自然》的路上能不能与日环食来个不期而遇。。。最有可能的邂逅地点就是西藏!
又到了毕业季,在以往的很多毕业季,都会看到有文章说这是“史上最难毕业季”,这个“难”当然指的是找工作难。今年的毕业季,又成了“史上最难”。不仅仅是中国难,全球的毕业生今年找工作都难……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最近这一周有两件事情让我忍不住想发个杂谈说一说想法。 第一件事情,是我在看央视新闻客户端看“龙飞船”直播的时候,我发现在聊天窗口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国加油”“爱我中华”“为中国自豪”类似的留言,一直在飞快地刷屏,以至于偶尔有人留言“这是美国的发射现场”,不到 2 秒钟就被刷没了。说实话……
或许你还记得,前不久,我写了一篇文章详细讲了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在文章中还留下了一个最大的悬案,那就是,那些感染病毒超过 28 天之后依然没有出现症状的人,也就是被我称为长期无症状感染者的那些人,他们身上的病毒能持续存在多久?是否依然具备传染能力?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假如这个问题不能搞清楚,人们的恐慌情绪就不能完全消除。最令人担心的一个结果是,假如长期无症状感染者依然具备传染能力,那社会将面临一个十分棘手的伦理困境,即长期无症状感染者到底该不该隔离?要隔离多久?
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是人民币的发行机构,它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经过 6 年的酝酿和研发,央行很快就要搞出一个举世瞩目的大动作来,这件事情会影响到每一个中国人。 什么事情呢?
一年一度的中高考季节马上就要到了。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对于广大学子来说肯定就是一次黑天鹅事件,我估计很多人的学习计划都被打乱,考试的时间现在也延期了。我录制了一个专门应对 中考科学探究题 的课程已经上线,探究题的题型在整个考卷中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它也是失分的大项。我和著名的教辅机构天星教育团队合作,一起开发了这门中考科学探究题的考前辅导课,目前在喜马拉雅平台是音频版本,在科学声音的小程序中有视频版本。大家只要搜索 【中考科学】 这四个字就能找到。我希望这个课程能够帮到今年参加中考的学子,让你们在科学探究大题中能拿到满分。好,我今天在这里给大家免费播放这个课程的第 1 讲,供大家试听。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2013 年,这一年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 38 岁,她从孩子的嘴里听到了那个最让她恐惧的问题:你会不会像外婆一样,早早地离开我们?朱莉知道,她不能再等下去了,年龄越大,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就越高……
我今天继续给你介绍索恩自己提出的制造时间机器的理论方案,这个会更加有意思,完全可以作为严肃科幻小说的创意来源,特别推荐科幻小说作家听我这期节目,我今天讲的能让你的科幻小说更硬一点。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4.24 不仅是中国航天日,也是哈勃发射三十周年纪念日,听三位老师侃侃关于航天的那些事……
埃尔利希在威斯巴登会议做完报告,第二天就有许多人直接从威斯巴登来到法兰克福,研究所走廊挤满了人,都是来寻求治疗梅毒的药。随着使用者的增多,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也开始增加……
很多人都知道我在 2011 年出版了一本畅销科普书《时间的形状》,并且还获得了第八届文津图书奖。一直到今天,依然有大量的读者给我来信表达对这本书的喜爱。不过,这几年,一些专业人士(比如台湾的叶李华博士)善意地指出了书中的不少瑕疵。我决定从今天开始,连续做几期给《时间的形状》打补丁的节目。 今天首先要讲的是时间的形状第六章“时空那点事”中的第三节“时间旅行”。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老师,吴老师和 U 仔,新鲜搭配,畅聊最新鲜的话题。Come on~
找到疾病的源头远比想象中的困难得多……
魔弹多少号才是梅毒真正的的克星呢?
有关无症状感染者的流程图 1: 有关无症状感染者的流程图 2:
科普创作能改变未来人类的命运吗?
科普创作能改变未来人类的命运吗?
魔弹?侧链?基团?听汪老师讲埃尔利希的故事,这些术语变得不难,还很有意思!
未来人的回信,他给出的有关未来的答案,你怎么看?
人无完人,但医者仁心的巴斯德值得后人对他的溢美之词。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这期节目的文稿足足修改了八稿,才让这个故事听上去那么有趣……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先不要有预设立场,理性地听听不同的声音。
未来人的来信让汪老师脑洞大开 :)
我记得两年前,我的微信上收到一个小视频,是一个4岁的小朋友为我的视频做的配音,是他妈妈发过来的,我看了之后,简直惊呆了,太厉害了,太可爱了。要知道,4 岁的小朋友不识字,他就是靠背下来的。我当时就有个想法,能不能搞个活动号召更多的小朋友也一起来参与这样的配音活动。通过这样有趣的活动,让更多孩子接触到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这比单纯的看节目我觉得要有趣得多了, 就是可惜,因为种种原因,这事一直耽搁着没做。 过了两年,我们估计科学声音的内容所触达的小朋友已经超过300万人了,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规模了。我们也下决心要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了。 这次活动,我给它起的名字叫“科普我来秀”,是一次小朋友们的科学配音和模仿比赛。以我们科学声音各位老师的科普视频或音频作为示范,小朋友尽力模仿,并拍成视频作品参加评选,最终由科学声音的老师加大众投票评选的方式决出最终名次。 如果你是我的小听众或者你家里有小朋友,欢迎来参加我们的活动。这次活动还准备了非常丰富的奖品,最高奖是“科学声音小程序中所有付费课程全开通”,这个总价值多少我也算不清了,反正是不少了。 比赛活动日程安排请大家听好啦: * 招募阶段:3.6~3.21,这期间均可投稿 * 海选阶段:3.21~3.26,在此期间,我们会选 30 个作品参加决赛 * 决赛阶段:3.26~4.21,在这个期间,我们会公开所有决赛作品,让大家来投票评选 想要了解更多,或报名参加,请微信搜索科学声音,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就可以找到具体的投稿方式啦,你直接找科学声音的微信客服咨询当然也可以啦,客服微信号是:1153580077。 我期待着你们的作品哦。…
对照组是一面照妖镜,也是巴斯德炭疽疫苗的试金石。
抽丝剥茧,汪老师的蝗虫破案故事上演啦! 真正揭开谜团的就是一大堆资料中的——时间线!
从詹纳到巴斯德的跨越,有时候做出科学发现还需要一些误打误撞的好运气。
防疫的关键就是隔离,伍连德博士提出的防疫原则历久弥新。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事实需要信源,观点需要论据。 看汪老师如何抽丝剥茧,寻找事件背后的真相。
未来人说的那个未来,你想去吗?
可曾想过,喝牛奶曾经是一件会丧命的事情,只因为欧洲人……
说一千,道一万,失败与成功,哪个更值得警醒! 最后的感言,胜过千言万语……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视频!
了解科赫法则,感受它散发出的理性光环,在当下别有一番启发。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今天一早起来,突然发现所有的群都在讨论双黄连口服液,从各个群的截图来看,不但药店中的双黄连口服液已经被卖完了,顺带着连兽医用的双黄连口服液也卖完,甚至有传言说双黄莲蓉月饼都被抢购一空,还有很多人贴出各种带有“双黄连”字样的商品也都脱销,把我都看傻了。然后,很多人at我,问我这个消息的信源可靠吗? 我们就从信源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首先,对于医疗专业信息,人民日报不是一个可靠的信源,这一点我在前几期节目中已经说过。不过这次的消息最初源头是人民日报从上海药物研究所获悉的,我之前说过,信源就是指信息最初的源头。所以这条消息的信源就是上海药物研究所。那么上海药物研究所处在信源可靠度的哪个等级呢?我想跟大家说,上海药物研究所的信源等级排在比较后面,至少是6级开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跟国内的药物研究的圈内人士深入了解后,我才知道,虽然上海药物研究所的上级主管部门是中科院,但它是企业化运作的,实质上就是一个药企。而药企在信源金字塔上的排位上是非常靠后的。然后,如果你多留意一下,你会发现,在信源等级上排位比较靠前的很多医疗专业垂直媒体和知名专家都发文质疑了,比如丁香医生就在凌晨第一时间发文,标题是“为什么不该用双黄连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还有很多微博上的医疗大V也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并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表明双黄连口服液能够防治新型肺炎,上海药物研究所的观点发布的太草率。科学声音专家团中的很多医疗专业人士也都是这个观点。 这条新闻比较热乎,目前还在不断地产生各种消息。希望大家在这个时候,不要丢掉科学思维,多搜索一些不同信源的不同观点,交叉印证,综合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反正现在肯定不会去喝双黄连口服液的,我只能告诉你,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和选择。…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Adviceon the use of masks the community, during home care and in health care settingsin the context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outbreak Interim guidance 在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 )爆发的背景下,对于社区、家庭护理和医疗环境中使用口罩的临时指南 29 January 2020 WHO/nCov/IPC_Masks/2020.1 Introduction This document provides rapid advice on the use of medical masks in communities,at home and at health care facilities in areas that have reported outbreakscaused by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t is intended for publichealth and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C) professionals, health caremanagers, health care workers and community health workers. It will be revisedas more data become available. 世卫组织 2020 年 1 月 29 日在线发表 概述 本文件为已报告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 )爆发地区的社区、家庭和医疗设施使用 医用防护口罩 提供了快速建议。这份建议面向公共卫生、感染预防和控制( IPC )专业人员、医疗保健管理人员和工作者,以及社区卫生工作者。随着更多数据的获得,我们也将对其进行修订。 With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availabl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route of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of 2019-nCoV is either via respiratorydroplets or contact. Any person who is in close contact (within 1 meter) withsomeone who has respiratory symptoms (e.g., sneezing, coughing, etc.) is atrisk of being exposed to potentially infective respiratory droplets. 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新型冠状病毒的人传人途径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如果与有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人密切接触,一般为 1 米以内,就有可能被传染。 Medical masks are surgical or procedure masks that are flat or pleated (someare like cups); they are affixed to the head with strapsa. 本建议所指的医用防护口罩是那种扁平或折叠的外科或手术口罩(有些像杯子);它们用绳带固定在头部。 General Advice Wearing a medical mask is one of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to limitspread of certain respiratory diseases, including 2019-nCoV, in affected areas.However, the use of a mask alone is insufficient to provide the adequate levelof protection and other equally relevant 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If masksare to be used, this measure must be combined with hand hygiene and other IPCmeasures to prevent the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of 2019-nCov. WHO hasdeveloped guidance for home care and health care settings on infection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C) strategies for use when infection with 2019-nCoVis suspected. Wearing medical masks when not indicated may cause unnecessary cost,procurement burden and create a false sense of security that can lead toneglecting other essential measures such as hand hygiene practices.Furthermore, using a mask incorrectly may hamper its effectiveness to reducethe risk of transmission. 总体建议 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是限制某些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受影响地区传播的预防措施之一。然而,仅仅使用口罩不足以提供足够的保护,应采取其他同等相关的措施。如果要使用口罩,这项措施必须与手部卫生和其他感染预防和控制( IPC )措施相结合,以防止新型冠状病毒的人际传播。世卫组织为家庭护理和医疗环境制定了关于感染预防和控制( IPC )战略的指导,以便在怀疑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时使用。 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戴上医用防护口罩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费用,造成采购负担,并产生虚假的安全感,从而可能导致忽视其他必要措施,如重视手部卫生习惯。此外,戴口罩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病毒传播,但如果佩戴不正确,有效性可能会打折扣。 Community setting Individuals without respiratory symptoms should: - avoid agglomerations and frequency of closed crowded spaces; - maintain distance of at least 1 meter from any individual with 2019-nCoVrespiratory symptoms (e.g., coughing, sneezing); - perform hand hygiene frequently, using alcohol-based hand rub if hands arenot visibly soiled or soap and water when hands are visibly soiled; - if coughing or sneezing cover nose and mouth with flexed elbow or papertissue, dispose of tissue immediately after use and perform hand hygiene; - refrain from touching mouth and nose; - a medical mask is not required, as no evidence is available on its usefulnessto protect non-sick persons. 社区环境 无呼吸道症状的个人应: 1. 避免频繁聚集在封闭、拥挤的空间; 2. 与任何有新型冠状病毒呼吸症状(如咳嗽、打喷嚏)的人保持至少 1 米的距离; 3. 经常保持手部卫生,如果手没有被明显弄脏,用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洗手;否则,请用肥皂和水洗手; 4. 如果咳嗽或打喷嚏,用弯曲的手肘或纸巾捂住口鼻,使用后应立即处理掉纸巾,并做好手部清洁; 5. 不要用手接触口鼻; 6. 不需要医用防护口罩,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它能保护非病患人群。 However, masks might be worn in some countries according to localcultural habits. If masks are used, best practices should be followed on how towear, remove, and dispose of them and on hand hygiene action after removal (seebelow advice regarding appropriate mask management). 不过,根据当地风俗习惯,有些国家的人可能也会戴普通口罩。如果使用普通口罩,关于如何佩戴、取下和处置口罩,以及如何洗手的最佳做法,你需要遵循我们的如下建议: Individuals with respiratory symptoms should: - wear a medical mask and seek medical care if experiencing fever, cough anddifficulty breathing, as soon as possible or in accordance with to localprotocols; - follow the below advice regarding appropriate mask management. 有呼吸道症状的个人应: 1. 如果出现发烧、咳嗽和呼吸困难,应尽快或按照当地惯例戴上医用防护口罩并就医; 2. 请遵循以下有关口罩适当管理的建议: Home Care In view of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data on the disease and its transmission,WHO recommends that suspected cases of 2019-nCoV infection be cared for usingisolation precautions and monitored in a hospital setting. This would ensureboth safety and quality of health care (in case patients’ symptoms worsen) andpublic health security. However, for several possible reasons, including situations when inpatient careis unavailable or unsafe (i.e. limited capacity and resources unable to meetdemand for health care services), or in a case of informed refusal ofhospitalization, home settings for health care provision may need to beconsidered. Specific IPC guidance for home care should be followedb. 家庭护理指南 鉴于目前可获得的有关新型冠状病毒及其传播的数据,世卫组织建议对其感染的疑似病例采用隔离预防措施进行护理,并在医院环境中进行监测。这将确保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防病人症状恶化),也能保证公共卫生安全。 但是,由于几个可能的原因,包括住院床位不够,或住院环境不安全的情况(即能力和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或者在病患获知病情但拒绝住院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考虑在家庭环境中提供医疗保健。此时应遵循如下指导意见: Individuals with suspected 2019-nCoV infection with mild respiratory symptomsshould: - perform hand hygiene frequently, using alcohol-based hand rub if hands arenot visibly soiled or soap and water when hands are visibly soiled; - keep distance from well individuals as much as possible (at least 1 meter); - to contain respiratory secretions, a medical mask should be provided to theindividual and worn as much as possible, if it can be tolerated. Forindividuals who cannot tolerate a medical mask, he/she should rigorously applyrespiratory hygiene, i.e. cover mouth and nose when coughing or sneezing withdisposable paper tissue. Dispose of the material after use. Clean handsimmediately after contact with respiratory secretions; - improve airflow in living space by opening windows and door as much aspossible. 疑似患者并有轻度呼吸道症状的个人应: 1. 经常保持手部卫生,如果手没有被明显弄脏,用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洗手;否则,请用肥皂和水洗手; 2. 尽量与健康人保持距离(至少 1 米); 3. 为了控制呼吸道分泌物,应为个人提供医用防护口罩,只要可以忍受,就应尽量佩戴。对于无法忍受医用防护口罩的患者,则应该严格采取呼吸卫生措施,即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一次性纸巾捂住口鼻。使用后丢弃材料。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立即洗手; 4. 尽可能多地打开窗户来改善居住空间的空气流通。 Relatives or caregivers to individuals with suspected 2019-nCoVinfection with mild respiratory symptoms should: - perform hand hygiene frequently, using alcohol-based hand rub if hands arenot visibly soiled or soap and water when hands are visibly soiled; - keep distance from affected individual as much as possible (at least 1meter); - wear a medical mask when in the same room with the affected individual; - dispose of the material immediately after use. Clean hands immediately aftercontact with respiratory secretions; - improve airflow in living space by opening windows as much as possible. 疑似患者并有轻度呼吸道症状个人的亲属或照料者应该: 1. 经常保持手部卫生,如果手没有被明显弄脏,用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洗手;否则,请用肥皂和水洗手; 2. 尽量与病患保持距离(至少 1 米); 3. 与病患在同一房间时,戴上医用防护口罩; 4. 病患使用后的物品应立即丢弃。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立即清洁双手 5. 尽可能多地打开窗户来改善居住空间的空气流通。 Health Care Facilities Individuals with respiratory symptoms should: - wear a medical mask while waiting in triage or waiting areas or duringtransportation within the facility; - wear a medical mask when staying in cohorting areas dedicated to suspected orconfirmed cases; - do not wear a medical mask when isolated in single rooms but cover mouth andnose when coughing or sneezing with disposable paper tissues. Dispose themappropriately and perform hand hygiene immediately afterwards. 医疗机构中 有呼吸道症状的个人应: 1. 在分流区或候诊区等待,或在场所内活动期间,戴上医用防护口罩; 2. 在与疑似或确诊病例同处的场所内,戴上医用防护口罩; 3. 在单人房间隔离独处时不要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一次性纸巾捂住口鼻。妥善处理它们,并立即进行手部清洁。 Health care workers should: - wear a medical mask when entering a room where patients suspected orconfirmed of being infected with 2019-nCoV are admitted and in any situation ofcare provided to a suspected or confirmed casec; - use a particulate respirator at least as protective as a US National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certified N95, EuropeanUnion (EU) standard FFP2, or equivalent, when performing aerosolgeneratingprocedures such as tracheal intubation,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tracheotomy,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anual ventilation before intubation, andbronchoscopy. 医务工作者应: 1. 进入收治疑似或确诊患者的房间时,以及在为他们提供任何护理的情况下,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2. 在执行气雾生成程序(如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心肺复苏、插管前人工通气、支气管镜检查)时,使用微粒呼吸器,其防护能力至少应达到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 NIOSH )认证的 N95 、欧盟( EU )标准 FFP2 或同等标准。 Masks management If medical masks are worn, appropriate use and disposal is essential to ensurethey are effective and to avoid any increase in risk of transmission associatedwith the incorrect use and disposal of masks.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on correct use of medical masks derives from thepractices in health-care settingsd: - place mask carefully to cover mouth and nose and tie securely to minimise anygaps between the face and the mask; - while in use, avoid touching the mask; - remove the mask by using appropriate technique (i.e. do not touch the frontbut remove the lace from behind); - after removal or whenever you inadvertently touch a used mask, clean hands byusing an alcohol-based hand rub or soap and water if visibly soiled - replace masks with a new clean, dry mask as soon as they become damp/humid; - do not re-use single-use masks; - discard single-use masks after each use and dispose of them immediately uponremoval. Cloth (e.g. cotton or gauze) masks are not recommended under any circumstance. 口罩管理 如果戴上医用防护口罩,必须适当使用和处理,以确保其有效,并避免因不正确使用和处理口罩而增加传播风险。 以下关于正确使用医用防护口罩的信息,来源于医疗场所的实践: 1. 仔细找对口罩的佩戴位置,盖住口鼻,系好绑带保证安全,尽可能减少脸部与口罩之间的空隙; 2. 使用过程中,避免触摸口罩; 3. 使用适当的方法取下口罩(即不要触摸前面,而是从后面取下绑带); 4. 取下后或在无意中触摸了用过的口罩,应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清洁双手;如明显弄脏,用肥皂和水清洁双手; 5. 一旦口罩受潮 / 变湿润,立即更换新的干净、干燥的口罩; 6. 不要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 7. 一次性口罩,每次使用后应立即丢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建议使用棉或纱布口罩(译者注:特指在医疗场所中)。…
科赫在当时的专家眼里也被认为是“民科”,可他用自己的逻辑和实证完成了逆袭!
wei芯 搜索 “这不科学”,等你在排名上超过我!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自称来自 2069 年的未来人,能 hold 住这 50 个问题吗? 1. 你是男的还是女的? 2. 你的到来不会产生祖母悖论吗? 3. 你就不担心自己在这个时代出了意外回不去? 4. 时间旅行是属于某些人的特权吗? 5. 能不能告诉我2020年某一期没开奖的双色号码? 6. 请问未来比特币能达到100万美元一个吗? 7. 中国的房市还能持续上涨多久? 8. 中国GDP超过美国了吗? 9. 2020年7月12日,欧洲冠军杯决赛,是哪国VS哪国?比分是多少? 10. 你们那个时代,什么东西最贵? 11. 量子计算机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12. 人类弄清楚暗物质到底是什么了吗? 13. 未来最有前途的工作是什么? 14. 电影《头号玩家》那样的游戏实现了吗? 15. 可控核聚变实现了吗? 16. 私人飞船是不是像现在汽车一般普及? 17. 人类有没有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 18. 马斯克的牛皮吹破了吗? 19. 火星上是否已经有了常驻的人类? 20. 人类发现外星生命了吗? 21. 人工智能自由意识觉醒了吗? 22. 太空旅游会成为普通人的常规旅游项目吗? 23. 你们是否还担心人工智能威胁人类? 24. 2069年的教学模式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 25. 你们还用手机吗? 26. 新能源汽车是否完全取代了现在的汽油汽车? 27. 你们那个时代的电子游戏是什么样子的? 28. 你们那个时代中国人上网还是这么费劲吗? 29. 你们的移动网络叫几 G了? 30. 人类是否能够通过改变基因来治疗所有疾病了? 31. 癌症被彻底攻克了吗? 32. 人类得到永生了吗? 33. 请问在未来的50年间,发生世界大战了吗? 34. 核弹是否被再次真正使用过? 35. 特朗普会连任吗? 36. 印度和中国未来的关系是好还是坏? 37. 中美之间的关系未来会怎样? 38.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了么? 39. 中国的动漫产业有没有超过日本? 40. 你们那个时代人类能够拥有AI伴侣了吗? 41. 北京还有雾霾嘛? 42. 你们那个时代,中国足球冲出亚洲了吗? 43. 未来哪些中国城市会变得更宜居,哪些城市会变得更糟糕? 44. 你那个年代还有没有电影院? 45. 未来汉语的流行程度能超过英语吗? 46. 你们那个时代全球平均气温比我们现在上升了多少度? 47. 下一次 8 级以上的大地震发生在哪里? 48. 你对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忠告是什么? 49. 联合国还会存在吗? 50.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真本出现了吗?…
关注我们 观看更多精彩科普视频, 关注汪诘的微信号:kexueyougushi1 ———————————— 更多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 wei信,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2020,科学有故事第一个专辑开播——医学有故事! 第一集,一个和自己死磕的科赫!
关注我们 观看更多精彩科普视频, 关注汪诘的微信号:kexueyougushi1 ———————————— 更多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 wei信,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汪老师植发回来啦!还不快来看看神奇的效果!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新年快乐!! 新的一年祝大家幸福安康,万事如意(*^__^*)
《未解的宇宙》,实体书已经上市! 关注我们 观看更多精彩科普视频, 关注汪诘的微信号:kexueyougushi1 ———————————— 更多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 wei信,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2019 年即将过去了,我的人生也走过了 41 个年头,每个人回望过去,总会有一转眼的感觉。这两天我在听万维刚讲布鲁克斯的新书《第二座山》,可能一下子戳中了我神经元中的某处开关,让我忍不住把那几篇文章反复阅读了几遍。因为一些长期回荡在我脑中的碎片化思绪,被布鲁克斯精准地拼接了起来,让我对这位智者的深刻洞见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我今天也很想把第二座山讲给你们听。你可以把它当做心灵鸡汤来听,也可以当做是某种人生洞见来听。 先跟大家说两个人,他们都是我虚构的人物,但这样的人却又是真实存在的。 第一个人叫王伟,今年 28 岁,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创业,并且获得了一笔数百万元的天使投资,他们每天都不知疲倦地工作。王伟加了很多与创业有关的群,因为群里面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励志故事,他能从这些故事中感受到力量。王伟的梦想是到纽交所去敲钟,他最崇拜的人是比尔·盖茨。如果有人问他:你为什么那么努力?他通常会回答说:我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让自己的妻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让自己未来的孩子接受全世界最好的教育,我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个人叫王霞,今年 40 岁,名校毕业,在职场上打拼了十五六年,在一家大型国企中担任高层,年薪过百万。但是,她遇到了人生中的不幸,10 岁的孩子得了罕见病,在医院中拖了 2 年后终于去世。从此,她经常会去医院做义工,帮助那些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人。这一天,王霞穿上清洁工的衣服打扫一间病房,患病孩子的父亲刚好出去抽烟了,王霞打扫完出来,在楼梯口遇到了孩子父亲,父亲看到她,突然很生气,质问道:你为什么还不去打扫我孩子的病房。王霞没有反驳,她谦卑地说:对不起,我马上去打扫。然后当着父亲的面,又打扫了一遍。王霞在心里对自己说:这位父亲已经够不幸的了,我就不要再给他添堵了。 第一个人王伟,当然是一位值得我们点赞的有为青年,他在攀登人生的第一座山。而王霞攀登的,是第二座山。 “第二座山”是布鲁克斯发明的概念。他说人生要爬两座山,第一座山是关于“自我”的,你希望自己越来越成功、越来越厉害,要实现自我,获得幸福。第二座山,却是关于别人的,是关于“失去自我”的:你为了别人,或者为了某个使命,而宁可失去自我。 并不是第一座山不应该爬,但是布鲁克斯注意到,有很多爬完第一座山的人,现在都在爬第二座山。第二座山不是以你自己为核心,而是以别的某个东西为核心。第一座山追求的是幸福,第二座山得到的是喜悦。 布鲁克斯说,幸福是爬完第一座山后的结果,而喜悦是攀登第二座山时得到的副产品。幸福是变幻无常稍纵即逝的,喜悦却是深刻和持久的。幸福能让我们感到快乐,而喜悦却能改变我们。 如果你想知道喜悦可以把人改变成什么样子,可以看一下这段视频:这是中日友好医院的王泰龄医生。她今年 92 岁了,仍然在第一线,而且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记者列举了王泰龄得过的各种荣誉,但是王泰龄说:“奖状以前我有一书包……现在最高兴的就是,一个年轻人,他突然告诉我他明白了。” 但你不要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只有爬完了第一座山的人,才会去爬第二座山。其实,爬第二座山不需要任何的先决条件,有些人一出道就已经在爬第二座山,有些人第一座山爬了一半突然改爬第二座山,而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同时攀登两座山。 不过,布鲁克斯的研究发现,那些开始攀登第二座山的人,大都有一些共同的经历,他们都会经历一段人生的低谷。比如,得了一场大病,经历了人生的某种巨大不幸,或者目睹了一些触动灵魂的事情,像鲁迅和托尔斯泰都是因为旁观了一次死刑执行后走上了人生的新道路。 或许你会觉得爬第二座山的人都是圣人,是人群中的极少数,是那些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们离你很遥远。 不是的,其实人人都有第二座山。试想一下,假如你正在完成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突然电话响起来了,你的孩子或者父母得了急病,需要你马上去医院。请问,你会不会立即放下工作去医院。这时候你不会去考虑我如果没有完成工作,可能得不到升迁,可能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前途。这时候,你的头脑中完全被自己亲人的安危所占据,你没有时间再去多考虑其他的。这就是你的第二座山。这是因为,身为人父人母,或者身为人子,你在接到电话的那一刻,你受到了一种使命的召唤。 爬第一座山的人,是他选择了某项工作;爬第二座山的人,是某项工作选择了他。而这项工作对他而言,就不再是工作,是使命。 王霞能切身感受到那些患者和家属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帮助,所以,打扫病房这个工作在她看来,就不再是一项工作,而是使命。 你可以选择职业和职业生涯,但是你不选择使命 —— 你是被使命选择。有一天你突然强烈地感到一个召唤,你觉得这件事儿必须得做,而且必须由你去做,这就是你的使命召唤。 35 岁之前,我就是那个王伟,我拼命工作的动力是梦想着纽交所的钟声。但是,在经历了三年的人生低谷,看完了 300 本书后,我被使命召唤,我觉得是科普这个工作选择了我,因为我就是它最好的选择,它赖在我身上不肯走了。 这听上去,似乎有点神奇加神秘,其实不然。如果明天地球遭到了外星人的入侵,你就不会觉得使命召唤有任何神奇。只要你还能行动,你就一定会被生存还是毁灭的使命召唤,在那一刻,你不叫冰海牧心,也不叫思考盒子,你叫“地球人”。 当你把一项工作当作使命的时候,你和那些一天到晚刷拉勾、琢磨怎么完善简历的人可就不一样了。对他们来说,工作是一份职业。而对于职业,你要选择那些你擅长做的事情,而不是你感兴趣的事情。 可是对使命来说,你的字典里面就根本没有选择两个字。因为你会被使命所改变。改变之前的你,并不知道改变之后的你是个什么情形。升级做父母之前可能你感觉你自己还是个孩子,你根本无法想象你能去照顾小孩!但是当你真的有了孩子,不得不去照顾的时候,你发现原来自己做得还不错。 使命是要做一辈子的事儿,如果你有了使命感,你不会考虑自己的天赋够不够,你只知道自己必须要做这件事,为了把这件事情干成,你愿意学习任何新技能,你愿意进行任何艰苦的刻意训练。这个过程有时会让你感到很痛苦,因为刻意练习要求你反复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因此,我们除了使命,我们还需要和使命订立一个誓约。誓约不是合约,合约是有条件的,而誓约是无条件的。誓约是我给使命的一个承诺,不管别人怎么样,反正我拼命也要做到。誓约也带给我痛苦,但它带给我的好处远远大过痛苦。 誓约让我有了身份认同。别人问我是什么人?我总不能回答他我是一个喜欢看电影的人吧?我会回答他我是一个职业科普人。誓约给了我明确的目标,誓约让我下半辈子不再有选择困难症,誓约让我成为一个坚定的人。我每天写作,真实的原因并不是我多么擅长写作,而是我必须每天写作,这是我使命的一部分。誓约让我在攀登第二座山的时候慢慢改变自己。 最后,请听我念一段《冰与火之歌》中守夜人的誓词: 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 我将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 我将不戴宝冠,不争荣宠。 我将尽忠职守,生死于斯。 我是黑暗中的利剑,长城上的守卫,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唤醒眠者的号角,守护王国的坚盾。 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守夜人,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守夜人很多都是卑微的囚犯,他们被发配到长城,一辈子不得离开。但因为有了这段誓约,他们不再卑微,他们变得强大,他们不再是一个个的人,他们已经是长城的一部分。 我也是一名守夜人,我守望的不是长城,而是文明和理性的火种。 我与长城守夜人的不同在于,他们面对的是无尽的寒冷和黑夜。而我的未来充满了温暖和光明。我坚信自己守护的是终将燎原的星火,因为被唤醒的人就不会再沉睡,从无例外。 这就是我在 2019 年即将过去时的一点发自内心的感想。 如果你已经被使命召唤,那么,我用此文与您共勉。 如果你还没有被使命召唤,我愿您早日找到自己的第二座山。 如果你听完我今天的节目,有些话想对我说的话,可以给我的私人信箱发邮件,我的邮箱地址是 393382@QQ.com,2020 年元旦这天,我想做一期长长的特别节目,念一念听众来信。当然,如果你不希望我念你的来信,或者希望隐去网名后再念,都可以在信中说明。我等着你的来信。…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关注我们 观看更多精彩科普视频, 关注汪诘的微信号:kexueyougushi1 ———————————— 更多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 wei信,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关注我们 观看更多精彩科普视频, 关注汪诘的微信号:kexueyougushi1 ———————————— 更多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 wei信,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中国GDP数据拟合度为98.48% 美国GDP数据拟合度为99.83% 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亚马逊、Facebook、腾讯、百度的10年营业收入的二次模型拟合度都超过98%
想成为我们的志愿者吗? 请加冰海牧心的v 心:450881227
1. 能区分观点和事实。 2. 能区分科学和技术。 3. 知道什么是信源。 4. 能大致判定信源的可靠程度。 5. 习惯用统计的眼光看现象,而不是沉迷于个例。 6. 能区分因果性和相关性。 7. 能区分前后关系和因果关系。 8. 懂得基本的逻辑规则。 9. 知道什么是类比,什么是逻辑推演。 10. 了解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概念。 11. 了解科学共同体是怎么回事。 12. 能区分哲学思辨和科学思考。 13. 能明白经验不等于规律。 14. 知道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的含义。 15. 能判断一个观点有没有可能被证明是错的。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1 太阳系新知 16(图书:太阳系简史):帕克号的太阳之吻(结尾附训练营 2 期报名通知) 33:49
33:49
Na później
Na później
Listy
Polub
Polubione
33:49关注我们 观看更多精彩科普视频, 关注汪诘的微信号:kexueyougushi1 ———————————— 更多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 wei信,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1 收费节目免费听:区块链与比特币(一小时长片,选自收费节目《环球科学有故事》) 1:07:01
1:07:01
Na później
Na później
Listy
Polub
Polubione
1:07:01关注我们 观看更多精彩科普视频, 关注汪诘的微信号:kexueyougushi1 ———————————— 更多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 wei信,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 上图:区块的具体规则 上图:一个中等规模矿厂 上图:看看 报道的位于四川的某矿厂 上图:所有的节点会暂时保留两个新区块,并且把区块链做一个临时的分叉 上图:这个节点先收到哪个区块,就接到哪个区块上,同时放弃另一个区块,然后全网广播 上图:账本(区块链)数据量大小的变化趋势(数据来源:bitcoin.com) 上图:比特币客户端第一次运行界面 上图:最常见的中本聪头像(图片来源:网络) 上图:比特币自诞生以来至 2018 年 2 月 21 日的价格走势图 上图:截止到 2018 年 2 月 21 日为止的全球接受比特币结账的商家分布图…
———————————— 附录:罗伯特议事规则的 12 条基本原则 第1条 动议中心原则:动议是开会议事的基本单元。“动议者,行动的提议也。”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系列明确的动议,它们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动建议。先动议后讨论,无动议不讨论。 第2条 主持中立原则:会议“主持人”的基本职责是遵照规则来裁判并执行程序,尽可能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能对别人的发言表示倾向。(主持人若要发言,必须先授权他人临时代行主持之责,直到当前动议表决结束。) 第3条 机会均等原则:任何人发言前须示意主持人,得到其允许后方可发言。先举手者优先,但尚未对当前动议发过言者,优先于已发过言者。同时,主持人应尽量让意见相反的双方轮流得到发言机会,以保持平衡。 第4条 立场明确原则:发言人应首先表明对当前待决动议的立场是赞成还是反对,然后说明理由。 第5条 发言完整原则: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 第6条 面对主持原则:发言要面对主持人,参会者之间不得直接辩论。 第7条 限时限次原则:每人每次发言的时间有限制 (比如约定不得超过2分钟);每人对同一动议的发言次数也有限制(比如约定不得超过2次)。 第8条 一时一件原则:发言不得偏离当前待决的问题。只有在一个动议处理完毕后,才能引入或讨论另外一个动议。(主持人对跑题行为应予制止。) 第9条 遵守裁判原则:主持人应制止违反议事规则的行为,这类行为者应立即接受主持人的裁判。 第10条 文明表达原则: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动机、习惯或偏好,辩论应就事论事,以当前待决问题为限。 第11条 充分辩论原则:表决须在讨论充分展开之后方可进行。 第12条 多数裁决原则:(在简单多数通过的情况下)动议的通过要求“赞成方”的票数严格多于“反对方”的票数(平局即没通过)。弃权者不计入有效票。…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关注我们 观看更多精彩科普视频, 关注汪诘的微信号:kexueyougushi1 ———————————— 更多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 wei信,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用英文播讲和自己写稿对我来说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会努力把这档节目做好的!!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关注我们 观看更多精彩科普视频, 关注添加汪诘的微信号:kexueyougushi1 ———————————— 我今天突发奇想,要把自己这三年来每期节目的结尾废话全部听一遍,所以我就委托牛牛小编帮我把结尾废话全部剪辑成一个音频文件。牛牛花了一下午帮我完成了所有免费节目的结尾废话的整合工作,总时长将近 8 小时,然后我们再用讯飞提供的音频转文字功能全部转成了文字,妈呀,居然超过了 15 万字。这就是一份宝贵的语音日记啊。这三年多来,我和科学声音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几乎全部都有鲜活的记录。听着听着,我自己还有点莫名的感动,因为我吹下的牛皮大多数都实现了,当然也有被打脸的。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1 太阳系新知 14(图书:太阳系简史):日本太空探索史上的奇迹——九死一生的隼鸟号 30:17
30:17
Na później
Na później
Listy
Polub
Polubione
30:17关注我们 观看更多精彩科普视频, 关注汪诘的微信号:kexueyougushi1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科学有故事,不见不散! 关注我们 观看更多精彩科普视频, 关注添加汪诘的微信号:kexueyougushi1
更多信息,请加“科学有故事”的 wei信,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 wei信,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 wei信,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 wei信,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感谢您的支持。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诚意之作!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 wei信,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 wei信,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今天我的手机上收到一条通知消息:有 500+ 位听众催促您更新专辑。催的我头皮发麻,尽管有很多很多借口可以继续不更新,但我还是要更新。我去甘肃拍《太阳系新知》的外景前后一共是 6 天,前天下午刚刚回到上海。过去我看 BBC 或者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纪录片,总是非常羡慕他们拍的那些主持人在风光秀丽的外景地跟观众解说各种科学知识,这次邯郸学步,自己也亲身实践了一次,才真正理解,外景拍摄最后呈现出来的那几十秒钟背后付出了多么巨大的艰辛。 先给大家听一段来自拍摄现场的实况录像的声音,为了拍一场沙漠日出的戏,我们凌晨 4 点出发,赶到沙漠凌晨 5 点。6 点 13 分日出。下面是现场实况录音剪辑,大家感受一下我们当时拍摄的辛苦。 第二天晚上是拍一场仰望星空的夜景大戏,我们凌晨 12 点前要赶到海拔 2340 米的永泰古城,我们来听一点当时的现场录音。 只有这样亲身体会过了,才能真正明白国外那些优秀的科普纪录片的制作有多么艰辛。不过虽然过程很苦,但是最后看到我们也拍出了接近BBC 、探索和国家地理频道科普纪录片的的气质和画面,我真的是非常开心,我们也终于走出了第一步。 不过从甘肃回来后,积压了一周的工作,全是又紧急又重要的,弄得我是恨不能三头六臂。所以,新节目请大家再等等。 为了让大家能够第一时间看到我们拍出的这些漂亮的画面,我决定更改 8.24 号演讲会的主题,原定讲航天史的内容我改为了讲我的科普纪录片《太阳系新知》的诞生故事。我会给所有来现场的朋友播放这部片子的部分精彩片段。最后的成片预计最快也要 10 月份才能与大家见面了。说实话,为了这个片子,我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这是我的科普纪录片之梦的第二个台阶,能不能走到第三个台阶,就看大家愿不愿意买票了。现在距离北京演讲会还有最后一周,我们又放出了 20 张左右的余票给到那些可能最后一周才能确定行程的观众。大家可以到科学声音的微信公号中购买演讲会门票。…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还有个好消息告诉大家,我们又安排了 20 张超值特惠的儿童票,抢票时间听好了,是 7 月 29 日,周一中午 12 点整,本次演讲会的购票唯一通道是:微信公号——科学声音。余票已经不多了,可以在线选座。我们还准备了很多各种各样的科学声音小纪念品送给大家。如果您有意成为我们演讲会的赞助人,让您的品牌与科学声音联姻,请加谭老师的微信 40000959,赞助费一点都不贵。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很重大的福利提醒大家,您可以通过成为我们的志愿者,参与我们的看电影打标签的活动来换取演讲会门票,具体参与的方法请联系我们的志愿者代表,他的微信号是: 450881227 他的昵称是冰海牧心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 到 “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回复“地出”,看这张充满惊喜的照片吧!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平哥出新节目啦!绝对精彩,诚意推荐! 点击蓝色字体收听 《吴京平:通俗医学史》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图片————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图片————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图片———— 1. 卡西尼号复杂的飞行轨道 2. 旅行者 1 号拍摄的泰坦 3. 卡西尼号拍摄的泰坦 4. 泰坦上的水冰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图片----------------------
全部图文,请加“ 科学有故事 ”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 很高兴地通知大家,真假世界未解之谜第三季的视频版已经在微信小程序科学声音中上线了。我将告诉你人体自燃之谜,暗能量之谜,世界末日之谜,宇宙终结之谜。欢迎观看。微信小程序搜索:科学声音,直达。
我的科幻小说《时间囚笼》入选了今年的百花文学奖提名,这是中国非常有历史的文学奖项,这也是我作为一个业余科幻小说作者首次参与评选主流文学奖项,所以非常希望各位听众能为我投上一票。有些听众可能没有读过这篇小说,为了让你了解我的这部作品,我把同名小说改编的广播剧在这里再播一次,如果你喜欢这部小说的话,拜托你给我投一票。我把投票的二维码放在了本期文稿中,大家可以通过另外一个手机扫描,或者截屏下来,在微信中用扫描相册图片的方式抵达投票页面。如果你关注了我的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号,也可以在菜单中点击发现,再点击“投我一票”。别忘了我的作品是 39 号《时间囚笼》。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课标里关于科学素养是如何定义的?科学素养又该怎么教呢?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全部图文,请加“ 科学有故事 ”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 成为志愿者,领取 4.28 绍兴活动门票,请加微信: 冰海牧心:450881227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 更多惊喜,都在 “科学声音”的小程序中 哟!
全部图文,请加“ 科学有故事 ”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虽然无法说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我还是能说出一些我心目中科幻电影必须具备的一些特质,包括: 1. 影片的整个世界设定、情节推进、关键技术不能明显违反已知的物理定律。更重要的是,这个未来设定对于电影来说是必要的,而不是仅仅为了要套上一个科幻噱头,把一个明显也可以发生在过去和现在的故事放到未来。 2. 逻辑要自洽,这个故事的确是未来的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一看就知道这仅仅只是一种天马行空的幻想,谁都知道这个故事不可能发生,这是区别魔幻和科幻的一个很大区别。这也是为什么漫威的很多科幻电影在我们看来其实是高科技魔幻电影,与哈利波特、指环王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3. 影片中一定要有未来科技方面的细节,一部科幻电影好不好,在我看来,影片的细节占了五成。有些所谓的科幻电影,实际上只是加上一个时空穿越的情节,所有的道具场景都跟现代无异;或者弄一个真人来扮演一个机器人,表示未来科技很强大,但是与之配套的所有电子产品还是今天这个样子的。这样的科幻电影我就很难把它们看做是一部真正的科幻,只是披上点科幻外衣的剧情片罢了。 4. 科幻电影和其他好电影一样,也必须是一部有情节的电影,得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能让我津津有味地看完,心情随着故事的推进起伏,否则就很难分清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了。 5. 还有一点很重要,这部电影要能让我看懂创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 ” ,如果一部电影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很惊险的故事,仅仅是为了满足我对感官方面的刺激需要,那我一般不会给他高分。我的审美已经被那么多精彩的好莱坞大片喂的很高了,单纯想靠画面的刺激让我分泌多巴胺,已经很难了。看完一部电影,最好是能让我有所思考,触动到我心里的某些想法。 以上五点大概就是我对一部科幻电影的期待,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流浪地球》都做到了,所以我要给它一个 9 分的好评。…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这期节目我要填一个 2 个月前埋下的坑,就是要来讲述一下我接受激光飞秒手术矫正近视的亲身经历。原本计划手术后 6 个月再来讲,原因后面会讲到,但很多听众都来催,那我就趁着记忆还新鲜,就讲讲吧。 在具体讲述之前,我先做一点简单的背景知识的介绍。 用手术治疗近视的历史已经非常非常久远了,远到我都懒得去查具体的年份了,据说可以追溯到 1970 年。但真正让手术矫正视力流行起来的是 1990 年,一位意大利医生和希腊医生共同开发出了一种现在称为 LASIK 的手术方案,反正就是用手术刀在你的角膜上切切削削,效果很好,副作用很小,所以很快就流行起来了。最早的时候,医生用的手术刀是金属刀片,这个现在想想都恐怖。激光技术出现后,自然就有人开始研究用激光来代替金属手术刀,技术发展到了今天,已经不再用金属刀片了,都用激光了。这个 LASIK 的中文全称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除了 LASIK 这种最老的手术方案,后来又出现了半飞秒激光术和全飞秒激光术这两种手术方案。现在你到眼科医院说自己想做激光矫正视力的手术,那么医院给你提供的就是这三种方案, LASIK 最便宜,半飞秒贵一点,全飞秒最贵。 听到这里,有些人可能想,我不差钱,我肯定要选最贵的,一分钱一分货嘛,有些人可能想我钱袋子紧,还是选便宜点的。 注意,敲黑板的重点来了,选什么方案并不完全由你自己选择,有时候你只能接受其中的某一个方案。 医生会根据你的角膜厚度、曲率、眼表、眼底等综合情况,告诉你能做什么方案。有时候有得选,有时候没得选。比如说我把,手术前近视大约 300 度,散光大约 150 度,检查完了以后,医生告诉我只有半飞秒这一个方案(这里有点记不清了,或许是 LASIK 也可以,反正我选了半飞秒)。但有些人检查完了每个方案都可以做,这时候你才有自主选择的机会。总体来说,在有选择和不差钱的情况下,那你就选最贵的吧,贵是有贵的道理的。 有些选择困难症或者特别理性的人,可能需要了解了这三种方案具体差别在什么地方之后再做选择,说实话,对于普通人来说,我真心觉得了解手术细节并不能减少你的选择困难程度。但做为满足好奇心来说,还是值得了解一下,那我就以我所了解的情况简单说一下,未必十分准确啊。 你先把你的角膜想象成一坨有一层透明表皮的半球形果冻,这个透明表皮就是角膜瓣,而果冻的肉就是角膜基质。 第一种最便宜的 LASIK 手术就是先把表皮给切开,这里的切开指的是切一个接近完整圆形的切口,但不是全部切下来,还留这么一丝粘连着,这样就可以把表皮给掀开了。然后把表皮下面的那些果冻肉给削掉一些,然后再把表皮给盖回去,人体有个本事,切开的角膜瓣会自己慢慢愈合。 第二种叫半飞秒激光术,总体过程和第一种差不多,最大的区别在于第一步把表皮切开这个技术更精确、更安全、更均匀。飞秒是一个时间单位,一飞秒等于千万亿分之一秒,飞秒激光指的是时域脉冲宽度在飞秒量级的激光。 第三种最贵的叫全飞秒激光术,这是 2012 年才出现的手术方式,它与前两种手术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不需要把表皮给掀开了。这种方案是让激光隔着表皮在果冻肉上作业,把一小块果冻肉给分离出来。然后只要切一个 2-4 毫米的小切口,让一把很小的镊子能伸进去就行,用镊子把分离出来的那一小块果冻肉给夹出来就可以了。那个小小的切口很快就会自动愈合了。 好了,背景知识介绍完毕了,你可以看出,全飞秒手术显然是伤口最小的手术,自然安全性也就最高。下面就开始讲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首先是全面的眼科检查,反正用了各种各样的仪器,比去医院查视力配镜要复杂得多,这个前后大约用了 2 个多小时。前期检查有一项比较难受,就是要给你散瞳。什么是散瞳,就是用一种眼药水滴入你的眼睛。这种药水会使你的瞳孔张得很大,后果就是你会特别怕光,视力也会变得模糊。所以,去做检查最好有家人陪同,还要带上一幅墨镜备用。我因为不知道这个,所以那天检查的时候就是没有家人陪同也没有带墨镜。中午一个人回家就比较痛苦,因为走在马路上感觉眼睛都睁不开,太亮了。好在是坐地铁去的,如果那天开车去了,就麻烦了,肯定就要在医院一直等到视力恢复才能开车。我是上午大约 9 点多散瞳的,一直要到晚上五六点才觉得完全恢复视力。 眼科检查完毕后,就会有销售人员给你介绍手术方案以及各项费用。我的手术方案是半飞秒,然后我加了一个可选项,叫做角膜地形图,他们简称精雕(精确的精,雕刻的雕)。这个可选项要额外多花 5000 大洋,我咨询了别的医院的一位眼科医生,她说这个选项对夜间视力有提升,建议我选择,我就选了。最后我前前后后总共花了 2 万多,你要说贵吧,我觉得这相比种牙来说不贵。我前年种了颗牙齿,前后花了 2 万 5000 多。术后矫正视力的预期是 1.0 ,另外,医生特地在方案中给我的一只眼睛留了 25 度的近视,这样可以推迟我眼睛老花的时间,这也是很常规的做法。 手术方案确定后,我交了 500 元定金,然后买了一瓶眼药水回去。交定金的好处是可以电话预约手术时间,手术前需要滴三天的眼药水,如果我不交定金,那么就意味着我在手术前还要再跑一趟来交钱领眼药水,再过三天才可以手术。 手术的前一天晚上,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对手术的风险是有所了解的,关于这个问题我留到最后专门来讲,先让我把经历讲完。第二天一早,我在老婆的陪同下去做手术。注意,手术这天最好要有家人陪同。 一早来到医院,还要再做一系列的眼科检查。然后是医生进行集体术前谈话,告诉你各种注意事项,解释手术风险。给大家听一小段。 签完手术知情书之后,就等着叫号了。 叫到号后穿上手术服,进入手术准备间,开始各种消毒工作,主要是对脸部和眼睛的消毒,有些人对冲洗眼球可能会感到不太舒服,我还好,基本上没觉得有多难受。还要对眼睛进行麻醉,这也是滴眼药水,但眼睛基本上不会有任何感觉。 这些准备工作做完,就坐着等候正式手术了,这个医院每天上午大概要做十多例手术,在等候的区域有跟我一样还没做的,也有刚从手术室做完出来的,刚下手术的人要等候观察二十多分钟才能离开,所以大家可以互相聊聊天,提前了解一下手术的过程和感觉,打消紧张的情绪。我在等候期间,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我前面的一位高中生进入手术室后,比别人多了三四倍的时间还没出来,正当大家疑惑的时候,护士带着他出来了,一边送他出去一边笑着说: “ 我在这个医院这么多年了,还第一次遇到你这种情况,算了吧,我们也尽力了。 ” 护士回来后,我们就问怎么回事。 护士说:上了手术台,他紧张的眼睛死活睁不开,前面已经让他出去休息过一次,也跟他反复开导过了。医生说但凡只要他能有一点点配合,手术也能做下来,他现在这个样子,医生实在做不了。从来没见过这种情况,一个 18 岁的小伙子吓成这个样子。只能让家属带他回去了。 被这个小伙子这样一折腾,让我多等了好久。但终于轮到我进手术室了。手术室里面是一架巨大的机器,有一个医生一个护士,态度都非常好。他们让我趟到手术台上,这张手术台就会自动移动到医生面前。接下来我讲一下手术的过程,我感觉是一次非常科幻的体验,因为我事先了解过手术的基本过程,所以我基本上能知道每一步都在做什么。 首先,医生会用一个器械把眼皮撑开固定,这可能是整个手术过程中最难受的一步,你可以自己试试用两只手用力把眼皮拉开到最大的那种感觉,但过一小会儿你就会适应了。我的眼睛上方是一个圆形的灯罩,我看到的是由无数个同心圆构成的光圈,同心圆的中心有一个光点,灯光很柔和,医生说你盯住那个光点,记住它的位置,一会儿光点消失了也要盯住那个位置,激光照射需要 10 秒,直到我说可以了。说明一下,这里我说的几秒可能记得并不准确,反正大致就是 10 秒左右的一个数量级,每个人的时间都不一样,但是医生会事先告诉你。我不敢大意,生怕自己的眼球乱动出事故,努力盯住那个闪烁的光点。然后我看到眼前的灯光开始发生变化,光点消失了,有一些光束出现在我眼前。我知道这是在激光切割角膜瓣,就是把半球形果冻的表皮给切开。 所有的灯光消失后,我眼睁睁地看到医生用镊子从我的眼前掀起了一层透明的东西。我知道他把我的角膜瓣给掀开了。但我并不能感觉到他在给我做手术,那个感觉就好像你隔着玻璃在看上面的人动手术,似乎手术的对象是那块玻璃而不是你自己的眼球。当角膜瓣被掀开后,你眼里的一切就模糊了,好像突然进入到了雾气中。然后我眼前又出现了闪烁的光点,医生让我盯住光点,告诉我需要多少秒。然后眼前就出现了无数个点状和网状的光束交替变换着,我知道激光正在烧我的角膜基质,果然,我闻到了很明显的一股蛋白质烧焦的气味,跟烧头发的气味很像,一会儿就好了。然后我又好像 “ 隔着玻璃板 ” 看到医生把一层透明的什么东西盖回我的眼球,眼前的东西瞬间变得清晰多了,但这时候与正常视力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原因是你的瞳孔还没恢复正常。然后,医生又在我眼球上贴了一层类似隐形眼镜一样的角膜绷带镜,就好像给伤口绑上了绷带。医生的操作手法很娴熟,一边操作还一边跟你闲聊,护士也偶尔搭腔,总之这个过程让我感到还是很轻松和奇妙的。 另一只眼睛的手术过程一模一样,整个手术的过程我感觉也就是 10 来分钟的样子。最后,护士给我在眼睛贴上了两个临时性的保护眼罩,本期的封面图就是我刚做完手术,带着眼罩的样子。如果你嫌这个眼罩太丑的话,你也可以花钱购买贵一点的护目镜,在手术后的一两周内,要求带着眼罩或者护目镜睡觉,因为怕有些人在睡眠中不自觉地揉眼睛,不利于伤口愈合。但我不嫌丑,也就没有花钱去额外买护目镜,我觉得有点浪费钱。在手术准备间又等候了大约 20 来分钟,点了几次眼药水,护士就把我带出手术室,大功告成了。 领了一大堆的眼药水回去,一共有四种,每种两瓶。每一种的滴法还不一样,这个我就不赘述了,反正接下去的一个月,尤其是头一周,每天时不时地就需要点眼药水。重点是跟大家讲一下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因为医生说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所以我只代表我个人的情况。 术后的第一天的视力不如以前戴眼镜的情况,远近都看不清,尤其是看近处很吃力,看远处还好一些。但会觉得特别亮,所以白天有太阳的话,要戴着墨镜,否则眼睛吃不消。到了晚上,所有的灯光都变得特别特别亮,更加感到科幻的是,所有的灯边上都有一圈彩虹,这就是所谓的眩光现象。第一天还有个难受之处就是那个角膜绷带镜,因为我从来不带隐形眼镜,所以不太舒服,好在第二天就可以拿掉了。晚上要戴着护目镜睡觉也挺不爽,不过我就戴了三天,从第四天开始我就没戴了。 视力从第二天开始逐渐恢复,远视力恢复的最快,大约三四天后,只要不是在太阳下,看远处就觉得非常清晰了,但是近视力的恢复慢一点,看电脑或者手机屏幕上的字比较吃力,但一天天改善,一个月后近视力也就完全正常了。但是,夜间的眩光现象改善的就很缓慢了,医生的说法是逐月改善,大约需要 6 个月后才能完全消失。我目前是 2 个月多一点,到了晚上,所有的灯光边上还是能看到彩虹。但是与两个月前相比,灯光明显没有之前那么刺眼了,彩虹的范围也缩小了很多。但现在已经很习惯了,并没有觉得对晚上走路或者开车有什么影响,有一圈彩虹也挺魔幻的。 术后第一周我觉得最麻烦的地方在于眼睛不能进水,所以洗脸和洗澡都麻烦。洗脸的话只能拿湿毛巾擦眼睛以外的区域。我忍了 3 天没洗澡,第四天实在忍不了,就找了一副游泳眼镜戴着洗淋浴。接下去的一个月我都是戴着游泳眼镜洗澡的,想想也挺滑稽的。 对于上班族来说,这个手术还有一个额外的时间成本。手术后的一周之内是要尽量少用眼睛的,所以肯定会影响工作。手术第二天还要去医院取掉绷带镜,第 7 天,第 30 天都要去医院复查,这样算下来,手术的那一个月大约需要跑 4 - 5 趟医院。 这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至于要不要去做,你自己决定,这期节目没有任何广告性质,纯粹是为了科普。你们也别问我是在哪家医院做的。我个人觉得这笔 2 万元多一点的直接金钱投资和其他一些付出是很值得的。但每个人对眼镜的厌恶程度不一样,我是比较厌恶眼镜,尤其是在电影院中每次看 3D 电影,就特别羡慕别人只需要戴一副眼镜,而我要眼镜上面再戴一副,难受的要命。另外,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手术后的矫正视力和佩戴眼镜的矫正视力都是 1.0 ,但实际体验上,现在还是要比佩戴眼镜清晰的多。原因很简单,眼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有灰尘或者雾气,而我现在就好像每天都戴着一副永远洗得干干净净的眼镜,实际感受到清晰度是明显提升的。 现在 2 个月过去了,我的有些习惯动作还是没改,比如说,洗脸前我经常还是下意识地去摘眼镜,结果摘个空。 有些听众可能会好奇我要不要改头像。我的回答是不改,因为我已经准备好了一副平光眼镜,以后出镜或者在公开场合露面的时候,我会戴上那副平光眼镜的,以保持我的头像和形象的一致性,嘿嘿。 最后讲一下大家可能都很关心的问题,这个手术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其实我刚才的叙述已经可以回答我对这个问题的总体观点,如果风险大我自己怎么会去做呢?前几年网上流传过一篇文章,说什么激光治疗近视手术是医疗界的一个惊天骗局,尽管像果壳这样的科普媒体都出来辟谣过,但依然还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实际上,这个手术早在 1999 年就获得了美国 FDA 的批准,到今天已经有 20 年了,累计有 2000 多万美国人进行了这项手术。 首先,我们要先搞清楚,什么叫做风险?这个词本身有一些模糊,必须要分解开来说。最大的风险莫过于致盲。从理论上来说,存在一种叫圆锥角膜的致盲风险,就是说我们正常的角膜瓣应该是半球形的,但是激光手术后,由于角膜基质被切削的过多,而这些角膜基质不易再生,因此角膜瓣的形状收缩成了一个圆锥形,那么患者就基本上无法看清东西了,而且戴眼镜都没用,唯一的治疗方法就只能是做角膜移植。从这个原理上可知,这个严重后果的根本原因是角膜基质被切削的太多了,所以术前检查角膜基质的厚度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近视度数越深的人,角膜基质越少,如果少于一个安全阈值,那么医生就不会建议你做这项手术了,如果有一个人的角膜基质厚度刚好略低于安全阈值,他抱着侥幸心理强行做这个手术,那么就有可能致盲了。这是理论上的风险,有没有这样真实的案例呢?我相信一定会有,但说实话,我在中英文网站上检索了一番,还真没找到一个信源可靠的致盲案例,注意我说的是信源可靠。我想,如果检查下来,你的眼睛不适合做手术,那么国内的医院应该不会冒着巨大的风险给你做,因为这项手术的目的在我看来并不是治病,而是像美容一样的一种商业服务,但凡出了一起这样的事故,医院是承受不起的,开展这项手术的很多都是民营医院,他们首先考虑的还是商业利益问题。 下一个风险是术后感染产生并发症。任何外科手术都有可能产生伤口感染的风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伤口发炎。这个风险倒是有权威的数据可以查询到,根据美国屈光手术委员会网站上提供的数据,根据 1900 万例手术的统计数据,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到 1% 。作为对比,软性隐形眼镜使用一年后,导致微生物性角膜炎的病例是进行 LASIK 手术的 3 倍。 [1] 所以,如果你不担心佩戴隐形眼镜导致的并发症,那么就没必要担心激光手术的并发症。而且,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往往是自己不严格遵医嘱滴眼药水,或者由于种种原因,眼睛在术后恢复期进水了,或者是受到了物理性的冲击,这些风险是你自己可控的。另外,并发症经过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不会致盲。但不管怎么讲,这个风险是存在的。 再下一个风险是手术达不到满意的效果,视力没有恢复到预期水平。这个风险相对来说就高很多了,也有一个数据,同样是来自美国屈光手术委员会网站。患者的总满意度是96%,换句话说还是有4%的患者是不满意的,不满意的原因当然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不一定是视力没达到预期。另外有一项研究评估了58653例手术,只有0.61%的病人没有达到视力表的2条最佳矫正视力线 [2]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是美国的数据,人家的医疗水平高,不能代表国内也是这个满意度,这一点我是承认的,但问题是我没找到信源可靠的国内数据,所以我只能拿美国的数据来说事了,仅供你们参考吧。我在知乎上看到有个人在 2014 年发的一个帖子抱怨说自己一两周前接受了LASIK手术,结果现在感觉眩光严重,呼吁大家不要上当,这个手术是骗局等等。我想,这个帖子至少能证明该手术的满意度不是100%,不过这个人也太性急了一点,可能是医生没有认真告知眩光的消失最长可能需要6个月。 再下一个风险是术后的近视复发,这个风险就又要大多了。我在接受术前谈话的时候,被明确告知,像我这样的情况,也就是散光的度数比较高,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需要在术后一年内做二次增效手术,不过增效手术是免费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原本计划术后6个月再做这期节目的原因,因为我现在还不知道我的夜间眩光现象是否会消失,是否还需要去做二次增效手术。 好了,关于手术的风险问题我就简单说到这里,因为我在手术前对这些情况基本上都已经了解,我觉得这些风险和付出的金钱是我可以承受的,所以我就果断去做了这个手术,仅供大家参考。至于你自己要不要去做,那是你自己评估的事情,不要让我来给你答案哦。我只提供情报,决策你自己做。 [1] https://americanrefractivesurgerycouncil.org/lasik-safe-need-know/ [2] https://americanrefractivesurgerycouncil.org/lasik-safe-need-know/…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我的节目出现频率最高的词除了科学,那就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了,所以我平时被问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到底什么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之前我已经做过一期节目专门谈什么是科学精神,如果你没有听过,可以搜索一下。今天就来谈谈什么是科学思维。我看过很多有关科学思维的定义,其中有一个来自高中物理教科书。是这样定义的: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有人问我怎么评价,我说我念了四五遍,还是有点不明觉厉的感觉。似乎说的滴水不漏,每一句我也都没挑出什么毛病,不愧是教科书级别的。但是,问题在于,这句话我无论如何也背不出来,很难复述给别人听,而且也相信,即便我强行背出来了,说给别人听,绝大多数人也是听过就忘记了,留不下什么真正让他感到触动东西。 我想,这可能就是教学与传播的区别。对于科普来说,能够易于传播可能会显得更加重要一些。所以,我想说,我看过的所有关于科学思维的定义都不太利于传播。真正能传播开来的,往往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未必十分严谨,可是有打动人的力量。我现在是一名职业的科普人,想办法把科学思维用易于传播的方式总结出来,这是我必须要去做的工作,可能做的未必到位,但我主观上至少是在为此努力,也希望大家能帮助我一起来来完善。我把科学思维总结成了 36 句话,这些话有些是名人名言,也有些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发大家的讨论。 好,我这就开始念: 1. 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2. 科学思维不分东西方,是全人类共同的智力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 科学思维是从西方古典哲学中逐渐分离出来的 4.科学思维的诞生到今天只有短短的 3、4 百年,是逐步成形的,不是突然从天而降的 5.科学思维的总纲是逻辑和实证 6.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7.休谟公理:非同寻常的主张需要非同寻常的证据 8.科学不分类型,没有所谓的“经验科学”。经验是经验,科学是科学 9.科学是认知,技术是应用;技术有禁区,科学没有禁区 10.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测量的,且可以被量化 11.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 12.科学理论中的所有概念都必须是明确的、唯一的 13.科学理论的重要特征:可证伪性(更容易理解的表达是:可验证性) 14.科学理论可以被独立验证且可重复 15.科学理论不是真理,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有适用范围 16.经过验证的科学理论在适用范围内永远适用,且必须 100% 解释这个适用范围内的所有现象 17.在同样的适用范围内,互相矛盾的两个科学理论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8.科学讨厌求同存异 19.新理论必须是对旧理论的修正,新理论不但要能解释旧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更要解释所有旧理论能够解释的的现象 20.事实需要信源、观点需要论据 21.用统计的眼光看现象,不要被个例蒙蔽 22.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23.前后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 24.因果性还分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片面强调部分原因或者部分结果都是不对的 25.对待科学问题,我们相信主流的权威意见,但这里的权威指的是科学共同体而不是具体某个人 26.科学在逻辑上就不可能被迷信,只有“迷信科学家”才是错误的 27.证据为王 28.不能证明不存在不等于必定存在 29.谁主张、谁举证 30.我们只能发现自然规律,不能改变自然规律 31.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一次次精确重现的才是规律,科学的目的是发现规律 32.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实验是检验有效性的金标准 33.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科学的两块基石是公理演绎和系统实验 34.科学的精神是求真;科学的目的是认知;科学的语言是数学;科学的范式全世界都相同 35.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36.妄想,就是没有证据却坚称真理 好了,科学思维36条念完了,我想再说明一下,这并不是关于科学思维的严格定义,也并不是我认为的科学思维的全部内容。这只是我从事了 2 年的职业科普人工作后的一个阶段性思考成果,并且与科学史评话的吴京平老师以及部分热心听众交流后,形成的书面文字。我相信随着自己知识的增长,认知的升级,我也完全有可能对以上这些总结作出修订,补充,使之更加完善。 我特别希望能够听到您的意见和建议,不论是吐槽还是补充,我想都是有益的讨论。所有人或许都可以在这种讨论中受益匪浅,我感觉这期节目,留言也是节目的一部分,所以,也希望所有听节目的人,能点开留言看一看。…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好久不谈外星人的话题了,因为最近在今日头条上发了一些我制作的谈外星生命这个话题的节目,看到了大量的评论反馈,因此又有些想说的。 我经常给小朋友们做演讲,讲的最多的就是外星人这个话题了,为了活跃气氛,我总是会在演讲的时候发问:小朋友们,我想请你们说说外星人有可能长什么样子呢? 台下的小朋友们特别的踊跃,会给我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答案,比如长着 3 个脑袋八只手,也有的小朋友说外星人是变形金刚,也有的说外星人可能是透明的,我们看不见的,总之,我听到过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答案。小朋友们一点都不缺想象力。 我之所以说这个,是想告诉大家,把外星生命设想成与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完全不同并不需要超越常人的想象力,甚至都不需要超越小学生的想象力,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大人能想到的生命形式,我都在小朋友们的答案中见过。只不过他们不会使用一些术语罢了,比如说他们不会把变形金刚叫做硅基生命,不会把看不见的生命说成是电磁形式、纯能量形式的生命等等。 而相比之下,我在阿西莫夫、卡尔萨根等科普作家的书中也看到过他们对外星生命的想象,跟小朋友相比,那就显得贫乏的多了,他们总是在翻来覆去地说一些地球人自以为的共同特征,比如:外星生命也会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外星生命也具备复杂的结构,外星生命体能够承载足够复杂的信息;外星生命也需要水;卡尔萨根甚至说的更细,他会说,外星生命的外形与他所在的行星的性质有呼应关系,比如多少质量的行星决定了这种行星上生命的体重上限等等。 那么,你们觉得到底是小朋友们更高明呢,还是科学家更高明呢?是不是知识越多,懂的越多,反而思想越受禁锢,越受局限呢?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书越读越傻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们干嘛还要学习还要读书呢,应该让小朋友们去解答这个世界上的疑问,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因为他们没有受到局限和禁锢,他们的思想是自由的。 当然,在成人中,也有很多人有着孩子般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没有像行星科学家或者生物学家那样读书读傻了,他们不会用人类已知的这些科学知识来片面地猜想我们的宇宙,在他们的想象中,宇宙是无限可能的,他们一个晚上就能给你想出十几种完全不同于地球生命的奇特生命形式来。这样的想象力达人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并不少见,至少我在今日头条上就见了很多很多。我有理由认为,他们的数量比那些呆头呆脑的行星科学家要多得多。 那么,接下来让我再设想一个思想实验,我想想看看你会怎么选择。 现在,在你面前有一个冬眠舱,因为某种原因你必须要进入。游戏规则是这样,你在进入之前要写下你对外星生命形式的一个大致猜想,然后冬眠开始。什么时候能让你苏醒过来呢?就是当你猜想的那个外星生命真的出现了,不论是人类主动找到他们,还是他们主动出现在人类面前,总之有证据证明你所猜想的那种外星生命形式出现了,你就被允许苏醒,否则你必须一直冬眠,直到 1 万年以后冬眠舱老化,你死在里面。 在你进入之前,允许你去咨询世界上的任何人,当然你也可以完全自己写。我想问你,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来临,你会选择去问谁?是去问那些呆头呆脑的科学家呢还是问想象力达人呢?还是谁也不问,自己想。 我不知道你会怎么选择,如果是我的话,我一定是会去咨询全世界的行星科学家和生物学家,从他们的回答中,我总结出共性最多的那几条,然后写下来。为什么?因为我认为这是能让我活下来概率最高的决策。 宇宙中有没有与人类现有认知完全不同的生命形式呢?显然,这件事情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我也完全不否认宇宙中生命的形式可能是多姿多彩,甚至完全超出人类的想象的。 如果是写科幻小说,那为了小说的精彩与好看,当然越具有戏剧性,越出乎意料越好看,这一点我想大多数人都不反对吧。如果让我写一部科幻小说,我也一定不会把外星人写的跟人类相似,那多没意思啊,肯定要写的越离奇越好看嘛。 但是,如果一旦真正关系到我的生死存亡,让我必须要考虑哪种可能性更大的时候,我就不能再以科幻小说为依据了,我只能靠科学思维去参与这个不得不参与的赌局。 科学思维的总纲是逻辑和实证。那么,如果我们秉持逻辑和实证的思考方式去思考外星生命的话,思考路径应该是怎样的呢? 任何逻辑的推演都需要有一个起点。就好像数学命题的证明,本质上都是用一个或者几个命题推演出下一个命题,但每一个命题本身又需要得到证明,所以这么不断地反推下去,必然会有一些命题是无法证明的,或者说不需要证明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起点的话,那么数学证明就永远不可能完成。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起点命题,在数学中我们叫做公理和公设。比如过两个点可以且只能做一条直线,部分小于整体,等等。 任何逻辑的推演也都需要一些基本的公理,没有这些不需要给出证明的公理,逻辑就是一句空话了。那么在思考外星生命这个问题上,我思考的起点,也就是采用的公理是什么呢?我的想法是下面这几条: 1. 数学是永恒的,圆周率 π 在宇宙的任何角落都是一样的。 2. 自然规律在空间上是普适的。物理定律不会因为是在地球还是在火星或者其他什么星球上就变得不同了。 3. 自然规律在时间上是普适的。过去、现在、未来,物理定律不会发生变化。 4. 地球在宇宙中是平庸的,不论是位置还是基本组成都没有任何了不得的特殊性。 好了,就是这四条公理。如果听到这里,你还是给我来一句,你凭什么就认为这四条就一定是对的。好吧,是我的错,再说一遍,这是我认为的公理,是我思考的起点,讲逻辑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思考的起点。你如果有更基本、更好的思考起点,那么请留言告诉我,我谢谢你,否则你就跟我耍流氓了。 还要再补充说一下,为什么我相信这些公理是正确的,不是因为读书读傻了,而是因为科学思维的另一个支柱,就是实证。有些人对公理的误解是无法实证的叫公理,其实公理之所以被我们所信任,恰恰是因为它天天都在被实证。正因为我们看到的所有现象都符合公理,也没有观察到任何一个违反公理的现象,所以我们才认为它是不证自明的。 有了我前面说的四条公理,那么我就可以进行逻辑推演,用至少能说服我自己的方式来思考最有可能的外星生命形式。 现在,我们手头有一个最硬的证据,那就是在地球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地球生命,这是唯一的一个人类所拥有的关于外星生命的过硬证据,而且是直接证据。此话怎讲,因为基于宇宙平庸原理,地球生命也是一种外星生命,这两者表达的含义实质相同。那么,既然在地球上演化出了生命,那么在其他类似地球的外星球上,完全也有可能演化出类似的生命,理由就是我前面所说的那些公理。 那么,我们研究和抽取地球生命的共有特征就等于是在抽取某一类有证据支持的外星生命的共有特征,能饶的过这个弯子吗?这就是我为什么在参与生死赌局的时候,基于科学精神,要相信地球上的科学家对于外星生命形式的判断的原因。 同样的道理,如果有人跟我说,外星生命也有可能是硅基的,他指的并不是像地球人造出的机器人那样的二手生命。而是跟我说在自然界中,也有可能基于自然演化的规律,诞生机器智慧生命。我不会去否认,但是我会追问,这有没有证据?哪怕是间接的证据,比如说在自然条件能形成某种电路,而且这种电路还会发生相互作用,慢慢演化?如果提出想法的人没有证据,我还可以去请教人类的科学家,问问他们有没有类似的间接证据。如果没有任何的证据,那么有可能是因为证据还没有被找到,也有可能是违反了某个物理定律,我们不得而知。但基于逻辑和实证的科学思维,我当然是相信有证据和逻辑支撑的观点更有可能是对的,而不是反过来思考,看哪个观点脑洞更大,哪个观点更有趣而相信哪个。 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面对那些认为外星生命可能是某种纯能量的,某种电磁形式的,甚至在恒星上生存的生命等等观点,我会觉得很有趣,也乐于阅读这类的科幻小说,但如果要严肃地考虑他们的可能性,比如要对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指导,那么,我会排除这些匪夷所思的生命形式的可能性了。 在外星生命的可能形式这个问题上,基于逻辑和实证的严肃思考远比小朋友们丰富的想象力更值得我敬佩。比如,基于信息论的思考,生命首先要拥有足够的信息,因为信息的本质是降低不确定性,而且一个系统中包含的信息量是可以被严格计算出来的。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理性地排除掉在某些极端环境中产生生命的可能性,比如在中子星上,这个系统能够包含的信息量实在太少。基于我们对宇宙中已知的 100 多钟元素的认知,我们会发现 6 号元素碳是最容易产生复杂结构的元素,所以,由这种元素构成的复杂体发生的概率最高,也就最有可能构建生命体。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今天我不展开谈了,这些对于(外星)生命形式的认知,散见于很多科学家或者科普作家的著作或者文章中,例如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阿西莫夫的《地球以外的文明世界》,卡尔萨根的《神秘的宇宙》,路易莎·普雷斯顿的《地外生命探索之旅》等等。大家可以从这些著作中体会空想和科学思考之间的区别,你对外星生命这件事情思考的越深,也就越能理解逻辑和实证是如何帮助人类一点一点地探索未知领域。 正如引力波的预言发出的100年后,我们真的找到了它一样,在未来,当第一个外星生命的证据出现时,我们发现它真的就像科学家们预测的那样,没有出现任何离奇的形式,我丝毫不会感到惊奇,这才是应该的。 最后,我想留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供大家一起来讨论,你觉得宇宙中的外星文明会不会像人类不能和蚂蚁交流一样,无法与人类交流呢?还是反过来,我们可以与他们建立信息交流,哪种可能性更大一些?…
我找到了一段 BBC 摄制的非常漂亮的视频,就是展示这种鱼如何创作这种圆圈图案。如果大家想看这段让我感到非常神奇的视频,可以到微信小程序“ 科学声音视频 ” 的国外科普视频精选这个栏目中找到第 20 期海底麦圈,就可以观看了。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我原本今天早上六点就更新了这期节目,但是节目播出后,有一些听众指出本期节目存在很多不严谨的地方,希望我能重新查实后再播出。于是我删除了节目,马上和我的文献助理一起重新做功课,对原先的文稿做了比较大的修改,现重新播出。如果你刚好是今天早上听过我这期节目的第一版,那么请您务必重听一遍,我修正了很多地方。 不久前,有一位国际上知名的华裔物理学家在美国去世,根据公开的报道,他是因为抑郁症自杀的。这个消息让很多人都想起了很多年前著名的影星张国荣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用差不多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抑郁症这个词被中国人所熟知,在我的印象中,与两个人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就是我刚才说的影星张国荣,2003他自杀的新闻震撼了整个华人社会,一夜之间抑郁症这个词传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知道抑郁症的。还有另外一个人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崔永元先生,他曾经公开宣布自己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不过我们有时候会经常听到某些人拿崔永元先生的抑郁症调侃,甚至在相声里面也经常可以听到“哎呦,听说你最近抑郁了”这样的调侃。实际上,这种对待抑郁症的态度是不对的,之所以会调侃,还在从心里面不认为这是一种像感冒、肝炎、甚至癌症一样的疾病,严重的甚至能致命。大多数人还是把抑郁症当做是一种人的心理问题,不觉得是一种需要去医院治疗的疾病。今天我想来给大家谈谈抑郁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首先,大家必须明白一点,人人都会偶尔有的心情抑郁和得了抑郁症,是完完全全的两码事。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程度”和“时长”。谁都有心情的低潮,但如果三五天内就能自己恢复过来,看个电影、吃顿大餐、跑个几公里,心情就豁然开朗了,这肯定就不算是抑郁症。按照NHS的定义,抑郁的时间超过两周[ 1] ,当中持续低潮,且没有办法自行缓解,就要考虑抑郁症的可能了。那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到底有哪些呢? 我手头有一本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愁断肝肠:解读抑郁症》,里面有一段对抑郁症症状的临床表现通俗化的解释,抑郁症有三大主要症状:一、情绪低落,二、思维迟缓,三、言语行为减少。我们逐一来说。 情绪低落就是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总是苦恼忧伤,觉得了无生趣。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感觉痛苦难熬,度日如年,甚至是生不如死。典型的特征是早上起来时这些感觉特别严重,晚上会减轻。 思维迟缓就是自己觉得脑袋不好使了,记不住事情,思考问题也困难,好像自己一下子变笨了。以往能轻松应对的学习和工作上的任务,现在却像极了珠穆朗玛,要攀登上去,自己实在是有心无力了。可以说,比起情绪上的波动,自己能力上的滑铁卢更让人心焦。 言语行为减少,就是变得不爱活动、不和人说话,觉得浑身懒洋洋的,连走路都很费力,对于一些有意思的活动也不愿意参与了,生活上很懒散,有时候甚至连个人卫生也懒得搞。 但是,三大症状同时具备的人其实并不是很多,有些人只是具备了其中的一条。其他不那么典型的症状还包括焦虑、丧失兴趣和自我评价过低等。丧失兴趣也很常见,有这一条表现的人没有了以往的热忱,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对任何事情都兴趣索然,发展到后来,可能一个人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可以说“情感上麻木了”。 在抑郁症的诊断上,有一个比较常见的认知误区,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这也是我写这期问答时犯的一个错误,请大家务必听仔细: 如果你或者你的亲友正在经历下面这些一些体验。例如,一会整日昏昏欲睡,眼皮都睁不开,一会又彻夜难眠,一天睡不到2小时。一会吃得很少,感觉一点都不饿,以前觉得好吃的现在都味同嚼蜡;一会又会吃得很多,希望靠吃得多来振奋心情,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然并卵。因此,你的体重一会大涨,一会又可能大跌。 那么要小心,这不是抑郁症,而是躁郁症,不过“躁郁症”这个词现在不常用了,专有名词是“双相情感障碍”,简称“双相”。双相的典型症状就是时而躁狂,时而抑郁。根据2010年美国德州大学健康卫生中心查尔斯波顿领导的一项研究[ 2] ,大约三分之一最初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实际上得的是双相情感障碍。 误诊的原因是因为轻度躁狂的患者会感到精力旺盛,这对正常人来说是蛮开心的,所以不会觉得是什么大问题,而当双相转到了抑郁的那一面,和自己 high 的时候相比,完全跌入了低谷,这时候患者才觉得出了问题,所以找医生主诉的病情肯定也是以抑郁的症状为主。还有一个原因,躁狂可能只是偶尔出现,而抑郁是更常见的症状,这也可能造成误诊。为了避免误诊,要把自己过往与病情有关的情绪上的症状要仔细报告给医生。 我们继续谈抑郁症,可以说这是一种常见病,2001年浙江省15岁及以上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是,抑郁症的发病率大约为6%[ 3] ,另外我能查到的2011年的一个数据是6.5%,这个数据发表在自然集团下属电子期刊BMC Medicine 上[ 4] ,看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迹象。6%什么概念,也就是说,我国至少有84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差不多就是一个德国的总人口了。抑郁症还可以细分为四类:重度抑郁症、持续性抑郁症、季节性抑郁症和非典型抑郁症。 重度抑郁症的患者超过两周的时间一直处于极其抑郁的状态,凡事一般都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被空虚感、无力感和无价值感包围,进食和睡眠都有障碍,头痛,反复想到死或有自杀企图。根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提供的数据[ 5] ,男性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远远高于女性,男性接近7%,而女性只有1%,如果你对不同性别患者的自杀率问题感兴趣,可以参考本期文稿中附的论文网址。 持续性抑郁症与重度抑郁症的症状相似,但程度要轻一些,不过持续的时间更长。持续性抑郁症一般要持续2年才能确诊,总的病程可以持续10年甚至是一生。 季节性抑郁症的症状与重度抑郁症相似或减轻。这种抑郁症的特点是在寒冷季节发病,多晒太阳可以减轻病情。对这种抑郁症的诊断需要确认患者只在特定的季节发病,而在其他季节从未发病。对于患者来说,光照疗法似乎特别有效。 还有一些患者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表现出了明显的抑郁症状,但不符合具体病症的诊断标准,医生可以做出非典型抑郁症的诊断。 听了那么多,如果你觉得自己完全符合抑郁症的典型症状,那么,我给你的强烈建议就是,把这个当做是得了肝炎一样的疾病,必须去正规医院看病了。如果是去普通的医院就诊,首选精神科,次选心理科,但如果是医院这两个科都没有的话,有些医院也可以挂神经内科。当然,最好是去专门的精神卫生中心,现在国内每个城市基本上都有精神卫生中心了,只是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留意到,你稍微查一下就知道了。抑郁症也与大多数疾病一样,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如果你依然不当做是一种疾病的话,那么,很可能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影响学习、生活、工作不说,还会因为吃不好、睡不好而并发很多其他疾病。 因为我自己没有得过抑郁症,也从来没有去过精神卫生中心看病。但为了今天这期问答,我特意详细询问了一位精神疾病的患者,请她详细述说一下看病的经历。下面我把她在上海市宛平南路600号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看病的过程简述如下,供你做一个参考和心理准备: 在精神卫生中心,医生会详细询问你的各种症状,也会安排你进行问卷测试,并根据相应的情况,对你做出病情的诊断,一般来说,都会开药给你吃的。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有些人对精神疾病的药物存在着一些抵触心理,担心副作用大,并且认为自己一吃药就彻底变成了一个精神病人,这顶帽子太大了。也有不少人觉得,精神病是否可以只通过和医生聊聊天,谈着谈着,甚至来个催眠,解开一些小时候的心结,病就不药自愈了。很遗憾,这些影视剧或者小说中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概率很低。现在确实有收费很高的类似聊天、催眠这样的心理疏导治疗,但这些也依然是辅助治疗,不能取代药物治疗,而且真的很贵,也不进医保,老百姓是很难享受的,当然,在我看来并不是什么享受,任何疾病的治疗过程都不是享受。精神疾病药物是纳入医保的,重性精神病则纳入大病医保。 一般医生接待你的时间最多为半小时,如果要进行一小时以上的长谈,需要选择特定的提前预约好的专业类的咨询服务,咨询费肯定是需要付的,名额也不多。一般医生的就诊以开药为主。你有具体的问题,医生通常也会解答。但医生不会和你闲聊,毕竟就诊的人很多。 精神类疾病的药物也有西药和中成药这两种,所谓的西药,我觉得更好的名称应该是现代医学药,而中成药更好的名称是传统医学药。因此,只要是正规上市的西药,都经过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实验,副作用在说明书上会列举得很详细,你可以自行判断这些副作用风险是否可以接受。不过说句实话,如果你仔细看各种精神类药物的说明书,就会发现它基本影响了你身体的各个器官和方方面面,副作用是明确的。但是,治病就是这样,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也有一些宣称能治疗精神类疾病的中成药,例如逍遥丸、解郁安神颗粒等,如果你看说明书,会发现它们在不良反应这一栏无一例外写的都是尚不明确。是不是真的有治疗效果这个我不好评判。但有一点我必须要提醒大家,尚不明确的含义是不知道有没有副作用,不是没有发现的意思。有些人可能以为中药成分都是天然无副作用的,这个认知是极为错误的,天然与无副作用是不等价的,大自然中的各种毒素实在太多了,今天不展开了。所以,精神类药物我是强烈建议大家不要服用中成药。 精神类药物其实还有另外一项没有写明的副作用,就是戒断反应。如果你一下子猛地断药,可能之前各种噩梦般的体验又重新回来找你了,所以医生一般对减药和断药都会非常谨慎。 绝大多数人的抑郁症都是轻度或中度的,经过药物治疗后,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能否断药后不再复发,就说不准了。抑郁症第一次发病后,有两种情况很常见,一是变成了慢性抑郁(需要长期服药、症状存在但不剧烈),二是停药后隔一段时间又复发。一般复发的病人,症状会一次比一次更严重,最后有可能成为重度抑郁症患者。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一点,你千万不要因为自以为掌握了一些抑郁症的皮毛知识就去指导别人吃什么药,这也是我在节目中一个西药名称也不提的原因,所有精神类疾病的药物都要严格遵医嘱。作为普通人,对精神病患者既不要歧视,也不要过度关怀。我们能做到的最大的善意,就是把他们当做普通人对待。 请大家记住:抑郁症也是病,严重起来会要命。 [ 1] https://www.nhs.uk/conditions/stress-anxiety-depression/low-mood-and-depression/ [ 2] https://www.verywellmind.com/can-depression-turn-into-bipolar-disorder-1066738 [ 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hyfyx200504003 [ 4] https://bmcmedic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1741-7015-9-90 [ 5]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046/j.1440-1614.2001.00895.x?journalCode=anpa…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最后,再说一下,我找到了一段视频,是国外科学家证明鱼会使用工具的视频。如果你想看,可以在我的微信公众号“科学有故事”中回复“鱼用工具”,就可以收看了。
我的科幻广播剧《太阳帆》播出后,收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太阳帆船”到底如何减速呢?在广播剧中,孙教授只是简单说了一句与海上帆船的原理差不多,没有做更多的解释。实际上,在我写小说的第一版中,我是给减速的原理做了大量的解释,但是最后我又删除了。因为毕竟这还是一个科幻小说,不是科普文章,这样大段大段的技术阐述会大大降低广播剧的节奏感,肯定会丢失很多听众,毕竟,真正关心这种技术细节的听众还是少之又少的。所以我最后决定删除,一笔带过。 但是在我的听众中,对此好奇的人真的不少,很多人都来私信质疑太阳帆船能够在太空中不借助燃料减速。那么,今天这期问答,我就来详细说说这个问题。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建立一个基本概念,任何在太阳系中飞行的物体,都会受到太阳的引力牵引,因此,只要物体的飞行速度不超过第三宇宙速度,那么,这个物体的飞行路线最终一定是围绕着太阳的一个闭合的椭圆形,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长周期彗星的轨道。好了,有了这个基本概念后,你就会理解,太阳帆船在飞向火星的过程中,它走的飞行路线可不是像太阳射出来的光线那样,直指火星。而像是太阳甩出来的一根抛物线逐渐远离太阳,和阳光的方向始终有一个夹角。 现在,我们假设有一艘太阳帆船是沿着这样一条路线飞行,你可以点开本期文稿,看一下示意图: 我们姑且把沿着这条路线飞行的太阳帆船称之为沿着“西北”方向飞,这没毛病吧?在宇宙空间中,方向都是对称的,没有什么方向是特殊的,这也好理解吧。那么,现在我们假设有另外一艘太阳帆船是沿着“东北”方向飞的,我也画了一张示意图: 这是不是也没有毛病,你总不至于认为太阳帆船只能沿着某一个固定的方向飞吧。好了,下面就是关键点了,请你想象一下,有一艘向着“西北”方向飞的太阳帆船,它把太阳帆与太阳的相对角度调节到与向着“东北”方向飞的那艘太阳帆船一致,会发生什么情况?我也画了一张示意图,帮助你理解,可以点开本期文稿查看: 这时候,这艘太阳帆船的速度方向依然是“西北”,但是加速度的方向却逆转成了“东北”,所以,对于这艘太阳帆船来说,实际的效果就是减速。速度和加速度都是一种矢量单位,它们都是有方向的。有些同学在一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容易掉进一个很麻烦的坑,就是去画太阳帆的受力方向和运动方向,这当然最终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过程会很绕,一不小心就掉进坑里出不来。而用我上面这个思路,你不要去考虑太阳帆朝向哪里,你只思考比这个更基本的原理,这样就容易理解多了。 还有一位听众想不通另外一个问题,太阳帆船在太空中飞行的时候,它的动能是始终在增加的,这没有错。如果减速,就意味着动能减少了,那么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这部分动能必定要转移到其他物质上。如果是一艘有燃料的工质飞船,很好理解,飞船的动能转移到了喷射出的工质上了。但是,太阳帆船这些减少的动能跑到哪里去了呢?答案是动能转移到太阳风了,准确地说是转移到太阳吹出来的那些有质量的粒子上去了。 另外,我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太阳帆实际上一个比较模糊的统称,如果按照工作原理来分的话,其实应该分成三种。第一种叫光子帆,它利用光压来驱动;第二种叫电动帆,是利用太阳风中带正电的质子流来驱动;第三种叫做磁化帆,它利用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流来驱动。这三种帆的工作原理是不同的,能够从太阳光或者风中获得的推力也是不同的。我的这篇小说有意模糊了太阳帆的概念,我隐含的意思是,小说中的太阳帆船可以同时利用这三种效应来驱动,这也是为什么太阳耀斑爆发可以让印度队获得额外动力的原因。当然,现实世界中,不管是日本还是美国的太阳帆实验,都是只能采用其中某一种驱动方式,无法实现混合动力。但科幻嘛,就可以想象的大胆一点了。 世界上第一艘成功发射的太阳帆船是日本在 2010 年 5 月发射的伊卡洛斯号(Ikaros),这是一艘光子帆飞船,帆的面积是 200 平方米,飞行速度到达了 100米/秒,也就是时速 360 公里,跟高铁差不多。 美国宇航局也在 2010 年底试验了一种太阳帆,代号是纳米帆-D(NanoSail-D),这个帆就更小了,面积只有大约10平方米,携带的航天器重量大约4千克,是在地球近地轨道上测试的。当时,美国宇航局为了引起公众的注意,还特地举办了一次摄影比赛,奖金 500 美元,鼓励大家在地面上拍摄近地轨道上展开的太阳帆。我给广播剧下集的封面用的就是这张太阳帆的设计图。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从小说中推算出来我给这次比赛设定的大致时间,其实,我在写这篇小说的背景设定时,我设定的比赛时间是 2049 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0 周年的时候,所以,我必须让中国队赢啊。 在做今天的这期节目之前,大家在广播剧下面的留言我全部都浏览了一遍。我捡几个有代表性的留言谈谈我作为作者的一些想法。很多人都提到了这篇小说听上去有点主旋律、正能量,似乎有点那种厉害了我的国的味道,这种感觉好像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悦。这我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我本人其实也比较反感大跃进和放卫星的,有时候看到官媒过分夸大我国的科技成就,也会起些鸡皮疙瘩,因为有科学精神的人都是有求真精神的人,喜欢实事求是。但是,大家别忘了,我这篇小说是一篇科幻小说,描写的是未来的事情,科幻小说只是在展现未来的某种可能性。回想一下 30 年前的中国,我们为什么不敢想 30 年后的中国能够成为科技第一强国呢?换句话说,这篇科幻小说只是代表了我个人的一种美好愿望,并不是在吹捧我国现在的科技实力。 还有好几个留言都谈到了最后的着陆似乎不太可能,或者说缺少一些细节。这里我补充一下,在我写第一稿的时候,我在太阳帆折叠以及二次展开方面是花了不少笔墨的。在我的设想中是这样,太阳帆先是收缩折叠成一个圆锥形,就像蚕茧一样包裹住太空船,大头朝着火星,可以绝热,也可以起到部分减速的功能。到了火星上空 2 万米的时候,太阳帆以非常快的速度再次展开成降落伞的形状。我先是把这部分解说放在了孙教授的台词中,但又觉得实在太啰嗦,就又改为了旁白。但是,左看右看,还是觉得这个地方如果出旁白,势必要渐弱背景音乐的音量,这就会让那种高潮的感觉降低,有让听众出戏的风险。因此,最后权衡利弊,还是删除了这块的细节描写,就逼着五月用音效来帮我搞定。最后这段高潮,五月快被我折磨死了,让他一遍一遍地修改,bgm 不知道换了多少首。最后的效果我还是很满意的,很有画面感,我自己听了不下 10 遍,还没听腻呢。顺便说一句,五月的那种执着精神真的也是没谁了,为了给加布洛夫和日尔科夫穿宇航服、减压、打开舱门、出舱这几个动作找合适的音效,五月说单单是一个减压的音效他就找了 3 个小时,才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我记得上一部戏,五月为了一个摔杯子的音效,自己真的摔了三个玻璃杯才满意。 还有一位听众说这部小说中,中国不遵守传统规则,重新解释规则,还让原本的规则没得说,这个世界观不高级。对此,我是不太同意这个观点的,首先,小说中至少有两次明确提到,大赛的规则定的是飞船与火星的距离保持恒定算做抵达终点。这个规则用这么绕口的方式来制定,本身就已经说明了,规则的制定者相当于是明确告诉了所有参赛国家,要么泊入火星轨道,要么就着陆,这根本就不存在别人想不到,就中国人想得到的问题,这又不是什么很绕弯子的事情,太容易想到了。在小说中,印度队的阿米尔不暇思索地就说:难道他们想在火星着陆。我写这句话就已经在告诉观众,着陆这个选项是人人都知道有的。并且从大赛规则的制定者来说,还鼓励这种方式。因为这个比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宇航技术的发展,着陆显然是要比泊入轨道更加困难,也吃力不讨好的行为,要知道火星同步轨道距离火星还有 2 万多公里呢,换句话说,要着陆,不但要冒着坠毁的风险,还要多飞 2 万多公里。这根本不是什么取巧,这是迎难而上。我相信,如果这种事情真的发生,全世界没有人会认为中国人是在取巧,只会为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点赞。这就好像马拉多纳明明可以远射破门,但他偏偏选择了绕过守门员,将球带入球门,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比赛,会苛责马拉多纳是取巧吗?取巧的前提是,你做的那个行为没什么技术含量,我们只要想到了也能做,那才叫取巧,中国队的这个胜利方式那是标标准准的靠实力取胜,何来的巧呢? 还有听众留言问,美国人怎么才能把加布洛夫给救上去。限于篇幅,我在小说中就没有详细描写救援过程,只是虚写了一下。实际上,我当时构思小说的时候,也是仔细考虑过救援的过程的。我设想的过程是这样,首先,美国队要精确测定加布洛夫的飞行速度,然后把自己飞船的飞行速度尽可能地控制到比加布洛夫稍快一点点,让飞船相对于加布洛夫缓缓飘过。因为飞船和加布洛夫都没有动力,所以这种营救机会只有一次成功才行,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因此是非常非常困难的。然后,美国队需要有一名宇航员系上缆绳,穿上宇航服,提前出舱,当然,如果把宇航服描写的有一点点动力会好一点,但也可以写成宇航服没有动力装置,这也合理,因为比赛用的太阳帆船要尽可能减少质量。不管怎么说,美国人要提前出舱,张开双臂,在飞船飘过加布洛夫的时候,一把抱住他,然后再拽着缆绳慢慢回去。注意,只有一次机会,假如没抱住,飞船是不可能再掉头了。在太空中可不是在水中,还可以游一把,指尖一旦分开,那就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分开了,不论你怎么动都没用的。当然,这里如果想写的戏剧性一点,其实也可以玩一点小花招,比如,让加布洛夫在自己的宇航服上扎一个洞,通过放气来获得一点点动力,让分开的手再次抓住,当然,如果气放光了还没抓住,人也就死了。如果拍电影的话,想让观众屏住呼吸,制造紧张感,就可以这么写,在千钧一发之际,终于回到了飞船船舱。 我看还有人质疑说,太阳帆船不可能多设计一个人的座位,怎么能挤进三个人。这个就真的是多虑了,在这种生存还是死亡的极端情况下,飞船中硬挤进一个人不是什么不可以想象的事情。看过冯小刚的电影《手机》吗?一辆五人座的轿车不是硬挤进去 12 个人吗?飞船再怎么节省空间,也不可能一个人的空间也多不出来的。其实,连食物和水都不是什么大问题,2个人的食物分给3个人吃,是饿不死的。真正的大问题 是我在小说中提到的,2个人的氧气3个人用,这才是大问题,因为人类无法控制氧气的消耗量,所以,我才需要让他们去找最近的太空坞寻求救援。 好了,不管怎么说,都非常感谢大家提出来的宝贵意见,吐槽和被吐槽其实都是蛮有乐趣的,写科幻就是开脑洞,幻想的本来就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有槽点我觉得很正常。说实话,我自己还没看过哪篇科幻小说在逻辑性和科学性上都是完美的,总能找到一些槽点的。你们替我找bug,我尽量去补漏,这种攻防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脑力游戏,我也乐此不疲。同时,你们的这些意见也可以帮助我完善这篇小说,说不定,还真有哪个影视公司看上这篇小说,愿意拍成科幻电影呢,那就更需要在意各种细节了。…
原著:汪诘 编剧、导演:汪诘 后期制作:五月 人物表(按出场顺序) 1. 旁白 —— 哈哈笑饰 2. 电视主持人(中国) 女性 30 岁左右 —— 张鹂饰 3. 小冰 中国队船长陆飞宇女儿 11 岁 —— 汪若水饰 4. 小冰妈 女性 40 岁 —— 若水妈饰 5. 电视解说员(印度) 女性 30 岁左右 —— 方华饰 6. 迪让 印度小市民 男性 50 岁 —— 杰克饰 7. 卡皮尔 印度小市民投注站小老板男性 50 岁 —— 小白饰 8. 电视解说员(俄罗斯) 男性 30 岁左右 —— 旭岽饰 9. 加布洛夫 俄罗斯队船长 男性 40 岁 —— 箫客行饰 10. 加布洛夫母亲 女性 75 岁 —— 张鹂饰 11. 伊万诺夫 航天工程师 男性 45 岁 —— 唐卓饰 12. 孙立军 屈原号总设计师 男性 50 岁 —— 平哥饰 13. 陆飞宇 中国队船长 男性 40 岁 —— 哈哈笑饰 14. 杨帆 中国队导航员 男性 35 岁 —— 张宏亮饰 15. 日尔科夫 俄罗斯队导航员 男性 35 岁 —— 杰克饰 16. 马呢嘘 印度队导航员 男性 35 岁 —— 大米饰 17. 阿米尔 印度队船长 男性 40 岁 —— 张楠饰 18. YoYo 伊万诺夫的女儿 3 岁 —— 张鹂饰( 19. 王大队长 中国飞航大队大队长 男性 45 岁 —— 五月饰…
原著:汪诘 编剧、导演:汪诘 后期制作:五月 人物表(按出场顺序) 1. 旁白 —— 哈哈笑饰 2. 电视主持人(中国) 女性 30 岁左右 —— 张鹂饰 3. 小冰 中国队船长陆飞宇女儿 11 岁 —— 汪若水饰 4. 小冰妈 女性 40 岁 —— 若水妈饰 5. 电视解说员(印度) 女性 30 岁左右 —— 方华饰 6. 迪让 印度小市民 男性 50 岁 —— 杰克饰 7. 卡皮尔 印度小市民投注站小老板男性 50 岁 —— 小白饰 8. 电视解说员(俄罗斯) 男性 30 岁左右 —— 旭岽饰 9. 加布洛夫 俄罗斯队船长 男性 40 岁 —— 箫客行饰 10. 加布洛夫母亲 女性 75 岁 —— 张鹂饰 11. 伊万诺夫 航天工程师 男性 45 岁 —— 唐卓饰 12. 孙立军 屈原号总设计师 男性 50 岁 —— 平哥饰 13. 陆飞宇 中国队船长 男性 40 岁 —— 哈哈笑饰 14. 杨帆 中国队导航员 男性 35 岁 —— 张宏亮饰 15. 日尔科夫 俄罗斯队导航员 男性 35 岁 —— 杰克饰 16. 马呢嘘 印度队导航员 男性 35 岁 —— 大米饰 17. 阿米尔 印度队船长 男性 40 岁 —— 张楠饰 18. YoYo 伊万诺夫的女儿 3 岁 —— 张鹂饰( 19. 王大队长 中国飞航大队大队长 男性 45 岁 —— 五月饰…
《三体》作者刘慈欣首档音频节目,点此直达 得知刘慈欣老师要在喜马拉雅开讲,我非常的高兴。经常听我节目的朋友应该知道,我也是一个磁铁。刘老师的所有作品我都拜读过,是的,不需要几乎两个字,但或许要加上一个“我所知道的所有作品”更准确点,说不定大刘还雪藏着什么作品我也不知道呢。在我的那个《科幻世界漫游指南》专辑中,我也专门出了三期节目来讲刘老师的代表作《三体》三部曲。 刘老师的这个节目叫《刘慈欣的思想实验室》,名字起的非常好,因为我知道刘老师曾经有一段时间沉溺社会学思想实验中不可自拔,在他的文章《重返伊甸园——科幻创作十年回顾》中写道:现实世界中任何一种邪恶,都能在科幻中找到相应的世界设定,使其变成正当甚至正义的,反之亦然,科幻中的正与邪,善与恶,只有在相应的世界形象中才有意义。这种对社会学思想实验的狂热,集中体现在了《三体》系列的第二部《黑暗森林》中,我可以给大家举个例子: 《黑暗森林》中第三个面壁计划是希恩思的思想钢印计划。希恩思是一个脑科学家,他发明了一部机器,可以剥夺人类的自由意志,给人的大脑中打上一个“人类必败”的思想钢印,从而让这些钢印族深埋下逃亡主义的思想,带着人类文明的火种逃向宇宙深处。在和平年代,或者说在正常情况下,思想控制当然是一件非常邪恶的事情。尽管,希恩思在PDC的听证会上说的是打上“人类必胜”的思想钢印,但是美国代表说:你这是为人类开启了一扇通向黑暗的大门。法国代表问:人类失去自由思想的权利和能力,与在这场战争中失败,哪个更悲惨?俄罗斯代表说:泰勒要剥夺人的生命,你要剥夺人的思想。英国代表说:不管怎样,没有比思想控制更邪恶的东西。希恩思反驳说:人类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生存还是死亡,整个种族和文明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存或死亡,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不舍弃一些东西? 2007年8月26日,刘慈欣在成都的科幻大会上,与交通大学的江晓原教授有过一次对话,在这次对话中,刘慈欣就说:假如制造出这样一台机器来,但是不直接控制你的思想,你想得到什么思想,就自己来拿,这个可以接受吗?现在我们就把科学技术这个异化人的工具和人类大灾难联系起来。假如这个大灾难真的来临的话,你是不是必须得用到这个工具呢?江晓原问:你觉得用技术控制人的思想,可以应付这个灾难吗?刘慈欣回答说:不,但是技术可以做到把人类用一种超越道德底线的方法组织起来,用牺牲部分的代价来保留整体。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技术邪恶与否,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邪恶与否,要看人类社会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人类的最终目的不是保持人性,而是为了繁衍下去。那么它就不是邪恶的。 在《黑暗森林》这部小说中,刘慈欣只是对思想钢印的这个实验浅尝辄止的,小说中只是用它来建立了一个信念中心,仅限于军人可以从它这里获取一个人类必胜的信念,当然,真实的信念其实是“人类必败”,除此之外,小说没有再继续把这个素材深挖下去。但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完全可以继续深想下去,军人可以,普通人可不可以呢?既然“人类必胜”这个信念可以,“上帝会来拯救我们”或者“宇宙中存在一个超自然的正义力量”这些信念可不可以呢?思想钢印的可以和不可以的分界线到底在哪里呢?如果给一支军队的每个士兵都打上“绝对服从命令,战死光荣”的思想钢印合乎道德吗?假如用技术强加的思想控制是不道德的,那么为什么通过各种文艺形式来宣传“军令如山,为国牺牲”,让人们自愿接受这样的思想却又是道德的呢? 以上这些思考就是刘老师带给我们的思想实验的魅力,最后,让我们来听听刘老师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请戳此处…
今天这期节目是做给我的中小学生听众或者他们的家长听的,如果您不是这两种身份中的一种,完全可以不用听。有一位身在国外的家长给我写来一封电子邮件,我选取其中的一部分给大家念一下: 我的孩子是您的一名忠实听众,还时常与我交流辩驳,当然他更喜欢摘录您的观点和同学们分享,这可能是他最开心的事情了。但近期我在观察孩子的学习,发现他不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学习上浅尝辄止、得过且过。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感觉到他对学校知识不屑一顾,总喜欢追逐高深的科学知识。能否请您谈谈,您对中学学习的看法或认识。 看完了这封邮件,我觉得我很有必要认认真真地跟我所有的中小学生听众谈谈。我想很诚恳地告诉你们,我的这个节目是一个科普节目,他不可能代替真正的课堂教学。科普的目的和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有所区别的。 我之前也一直强调,我做科普的首要目的是传播科学精神,次要目的是激发广大青少年未来投身科学事业的兴趣。这两个目的都不能取代课堂教学打基础、学知识的目的,不论是小学的科学课,还是初中的生物、化学课,还是高中的物理课,它们都是你们未来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课。我的节目如果反而让你们觉得这些基础知识很Low,不屑于学习,或者你因为听了我的节目,变得看不起伽利略、牛顿他们的学问,动不动就把相对论或者量子力学挂在嘴边,觉得这才是现代科学应该学习的。那么,我会很伤心的告诉你,你这是在狠狠地打我的脸啊,我会觉得自己是一个Loser。 我先来跟你说一下我的节目或者我的科普书与教科书相比,有哪些差异。 我之前写科普文章基本上就是靠我自己一个人,现在比之前好一点,某些重要的文章会有一个助理小编帮我做一些资料查证和审校的工作。但是,这和教科书的严格程度是完全不好比拟的。每一本教科书的出版,都需要经过非常复杂的审校流程,一篇课文要最终定稿,必须要经过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的仔细审定。但即便是这样严格的流程,也不能保证教科书上的内容百分百是正确的,我们依然时不时的会在教材的修订说明中看到一些硬伤。所以,你可想而知,我的这些节目中会有多少的软硬错误。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我说的和教科书上写的有矛盾的地方,那么多半还是我错了,不是教科书错了。所以,你绝对不能看不起你们的课本,那可是很多人共同的心血结晶,里面的每句话和每个字都是经过了仔细的推敲,才敢印上去的。 正确的科学知识只会有难度上的层次关系,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时候我们会听到别人说,你学的这个太low了,还是来学点高级的吧。说这句话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他确实已经把他认为low的知识完全学会了,不满足了,想继续深入学习。另一类则是像某些民间科学家那样,不理解基础知识和所谓高深知识之间的递进关系,以为不懂牛顿力学就可以直接开始学习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甚至是批判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一类人最后有可能成为“卖肝卖肾只为争诺奖”的妄人,不但害了自己,也连累了家人。所以,我非常希望提问题的那位家长的孩子是属于前一种人,而不是后一种人。如果是前一种人,那么我们只需要稍微引导一下,让他学会用更为准确的语言表达即可,而如果是后一种人,那就必须要认认真真地扭转他的认知,一定要设法让他明白知识的递进关系和科学探索的基本规律,要把这种危险的想法扼杀在萌芽中。 科普书往往会把一些知识讲解的比较生动有趣,特别喜欢用各种类比,而教科书则几乎不会用类比,更多的是枯燥的公式。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异呢?并不是写教科书的人水平不够,不懂得用讲故事、打比方的形式来讲解。原因就是知识的生动有趣和知识的准确性就像跷跷板的两头,一头高另一头就低了。再好的类比,也会降低知识的准确性。真正想学到准确的科学知识,唯一的途径就是静下心来,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理解课本上的那些数学公式和看上去很枯燥的定义和描述。 所以,科普书是永远也无法完全取代教科书的,你看再多的科普书,也无法让你迈入科研的大门。而且你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点,你从我这里学到的所有知识都是经过了我的重新包装的,并不是原汁原味的,它可以增长你的见识,培养你的科学思维,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让你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如果你将来想像我一样成为一名职业的科普人,光看科普书都是不够的。 我给你讲一下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我成为职业科普人之前,我的书架上摆满的全是科普书,我读了这些书,让我有一种很好的幻觉,以为自己懂了很多,可以讲给别人听了。事实上,我在餐桌上也确实经常可以侃侃而谈。可是,当我成为一名职业科普人后,需要把很多东西写下来,面对各行各业的专家审视的时候,我就越来越发现科普书无法满足我的需要了,于是,我的书架上就逐步摆上了各种教科书。我举个例子,我在写星空的琴弦的过程中,我的书架上就多了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图解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的《简明天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基础天文学》,这倒并不是我买来装点门面的,因为我发现,在写作过程中确实有很多疑问在网上看到的解答不放心,只有找到教科书上的白底黑字或者公式演算后,我才放心。在阅读这些教科书的过程中,我越发认识到教科书的不可取代性。我书架上还有一套《费曼物理学讲义》也是我现在翻看的最多的书之一,我从来没有兴趣拿书来装点自己的门面,我现在是真心觉得少不了它们。 到了中学阶段,你就将逐步接触到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中的知识都是未来更深入学习大学课程的基础,或者说是走上更高一层的台阶。假如你对中学物理、化学的考试得心应手,轻松拿下,那么你当然可以去追逐更高级的课程。但是,反过来,如果你连这些基础课程的考试都考不好的话,你哪来的资格嘲笑这些课程low呢?就我所知,凡是所有能报的上名号的科学家,他们的中学数学、物理成绩都是很好的,我从来不知道哪个人中学物理考试考不好,却在成年后作出重大的自然科学成果的。有一个被一而再、再而三传播的谣言是说爱因斯坦小时候成绩不好,这成了很多中学课程考不好的人的借口。然而,事实上却是,2017 年,诺贝尔奖官方委员会在他们的官方 twitter 账号@NobelPrize 上贴出了爱因斯坦 17 岁高中毕业时的成绩单。你想看一下吗? � 他的所有理科成绩都是最高分 6 分,甚至历史都是 6 分,只有一门法语的成绩是 3 分。所以,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如果一个人不擅长对付中学理科课程的考试,并不能说明他将来一定不会取得人生的辉煌,但是,如果未来想在科研上有所成就的话,那可能就难了。如果你未来想成为科学家,那么证明自己可以成为科学家的最好方法并不是把科学有故事的内容反反复复地听到可以向同学们复述,而是可以轻松应付中学的考试。 我给你讲的这些知识,一旦当你进入大学,进入到相关专业开始学习后,你就可以全部忘掉,再学一次了,我讲的知识和教科书上真正准确的科学知识是有差异的。我真心不希望听多了我的节目,让你产生一种似乎可以藐视老师的幻觉,你一定要知道,我无法取代你的科学课老师所掌握的那些专业知识,我只是对他们所讲内容的一种补充,开拓你的眼界。我希望每一个喜欢我节目的小听众,你们都是小学霸型的,那样才会让我获得最大的欣慰。而不是拿着不及格的考试卷却又对书本知识不屑一顾的小民科。…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和我们联系以及参与更多活动,都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汪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听众于一丁问: “ 负氧离子 ” 似乎是日常生活空气质量的唯一衡量指标,代表着清新、健康和科学。前几年维基条目,说所谓的负氧离子是伪科学,现在条目已删除,只有 “ 负离子 ( 流行语 )” 的简单条目。其他语言的维基,英法德日西班牙等,都有离子 / 负离子、氧离子 / 氧的条目,但都没有 “ 负氧离子 ” 的信息。其中,日文维基的相关条目,好像有科学与伪科学的争论说明。但是,国内对负氧离子绝对认可,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发布了关于空气负氧离子的两项国家行业标准,明确负氧离子浓度监测的技术规范。按说国家专门行业标准不可能假,但这样一个基本、重要的科学概念,中外文维基不可能全部遗漏,太像伪科学。 如果可能,麻烦解答一下,谢谢! 这个问题我一看到,就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我想说,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很好地诠释了科学精神,对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很多概念提出大胆的质疑,小心地求证,我为这个问题点赞。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从两条线下手,一方面是自己查资料、查文献,另一方面是请教科学声音专家团中的相关领域的专家。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下面开始讲具体的查询过程,我所用到的方法实际上人人都可以掌握,我希望大家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一种态度和方法。 首先,这位听众提到了“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发布了关于空气负氧离子的两项国家行业标准,明确负氧离子浓度监测的技术规范”。关于这事,我自己也查询了一下,发现,确实如他所说,在国家林业局的官网上[ 1] ,可以看到,2016年2月2日规划院编制了《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观测技术规范》,但是请注意,这里的氧字是打括号的,因此,林业局的意思是负氧离子就是空气负离子,只是因为约定俗成的叫法流传太广了,加个括号有注释的意思。而空气负离子,在很多情况下,一般又被直接称为 “负离子”。因此,如果细看林业局的文件,会发现在正文中提到的都是负离子,不再提负氧离子了。 好了,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可以继续往下深究,首先,我也跟大家一样好奇,究竟什么是负离子呢? 为此,我首先请教了我的专家团中的一位留美化学博士,就是大家不陌生的美女学霸Vivi小姐姐,她说:空气的主要成份是氧气和氮气,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气体分子,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说,一道闪电下来,就有可能让气体分子上面多带了1到2个电荷,电子是带负电的,所以,就可以把带负电的气体分子叫做负离子,如果是带了负电的氧气分子,那就可以叫负氧离子了,但是,请注意,它们能在空气中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存活时间是用毫秒级的。而且,这些名词的叫法都不是正统的化学名词,在化学中一般把带负电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接下去,我又查询了万能的维基百科。 负离子的这个词条上写:负离子可能是指化学上的阴离子,或大众文化和商品宣传上的流行语“负离子”。 这个词条的解释不得不让人佩服维基百科的严谨性。 我继续搜索“负离子(流行语)”的词条[ 2] ,词条的全文不长,内容是这样的:“负离子是源自日本的一个词汇,这个词在科学上并没有明确意义,但广泛使用于商业宣传上,并且将负离子的存在与人体的健康连结在一起。例如负离子吹风机、负离子冷气机、负离子电风扇、负离子直发、负离子空气清净机等。而关于负离子与人体健康的关联性则起源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之间,当时有些学者主张,负空气离子(也称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有正面帮助,但目前尚未有科学证据足以证明。各国主管机关未订出相关法令标准,且有学者认为其为伪科学。” 我觉得维基百科做的最好的一个地方就是所有的说法都可以追根溯源,这也就是我常常说的信源的重要。于是,我交给我的助理小编一个任务,让她把这个词条中的引文都仔细看一遍,看看能不能帮我把“负离子”这个词最早的出处,以及它的来龙去脉给查清楚。小编没有让我失望,第二天,她就交来了她的作业,我不得不夸赞一下,现在小编已经青出于蓝了,下面就是小编查证的结果: 负离子在日本首次见报是在1987年12月,当时是一则商业广告,商品名称叫作“离子吸烟器”,广告文案是这样写的:本产品利用负离子功能,能将所吸入的香烟烟雾转化为含有丰富离子的新鲜空气。 之后每一年大概有一两次的报纸报道,也有越来越多的商家瞄准了人工制造负离子的领域。一些大牌家电制造商从1999年起就开始陆续推出具备制造负离子功能的空气清净机和空调设备。 到了21世纪,报纸上的报道数量突然猛增,2002年60次,2003年128次,2004年51次,而且也不再局限于广告。 以上这些数字都是松永和纪在日本国内最大发行量的《读卖新闻》的新闻资料库中搜索的结果。他是京都大学农业研究所的硕士,曾在逐日新闻社做过十年的记者,离职后从事自由写作。2009年4月5日由日本商周出版社发行的《健康新知都是对的吗?》一书,正是他的作品。这本书中,有一章的标题是《别被伪科学给骗了》,里面介绍了负离子这个词正式进入大雅之堂是在2002年6月17日。 也就是说,负离子这个概念的源头是从日本那边传过来的,这个倒一点也不奇怪,还有很多伪科学概念都是来自日本。本世纪初的时候,社会上比较盛行的说法是,负离子具有释放压力和解除疲劳的效果,含量最多的环境是在瀑布附近或森林之中。电视上也经常有所谓的负离子专家为负离子的效果站台背书。著名的三菱电机2001年曾经推出了一款空气清净机,宣称除了可以增加活性炭分解和清除乙醛等常规功能,还能在排出干净空气的同时释放负离子。 面对滚滚而来的负离子浪潮,第一位力排众议提出批判的是当时东京大学的安井志教授,现在为日本国连大学副校长。他撰文提出,负离子根本没有科学功效,他指责一位为负离子站台的博士和电视台的主播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连什么是科学都不懂。 质疑负离子的权威中还有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教授,他的评论是:“倘若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负离子,我们必须先行定义此物质的属性,之后方有讨论其效果的可能;让大众去相信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自创的名词,个人认为匪夷所思”。 但是,时至今日,负离子这个概念因为有巨大的商业炒作价值,已经势不可挡的在全世界蔓延开了,不但在中国是铺天盖地的负离子,负氧离子,在欧美国家也不例外。比如,我以关键词“negative airions”在谷歌和必应搜索,也是赞美声一片。大型医疗信息网站WebMD上刊载了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充满溢美之词的文章《负离子创造正效应》[ 3] ,把负离子称为“空气维生素”,援引一位应用认知科学中心研究主任霍华德博士的观点,负离子可以加速氧气流向大脑,使人警惕性增加,减少嗜睡,它们还可以降低空气中细菌的刺激性,使打喷嚏、咳嗽、喉咙痛都减少。这篇文章表示,负离子可以让室内的我们也感觉自己深处在户外的新鲜空气中。总之,营销常见的说法似乎都出现了。文中还提到了负离子疗法,可以缓解慢性抑郁,效果和服用抗抑郁药物差不多,并且没有副作用。 但是,如果大家听过我的听众问答第 40 期《我们该如何判断一个观点是否可靠》,应该就会知道,这些说法都不能成为科学证据。如果没听过这期节目,建议回头听一下。要想找到科学依据,必须找到经过同行评议,发表在正规期刊上的论文,目前来说,科学成果的唯一表达途径,依然只有科学论文这一条。 所以,我还需要在各种论文库中检索与负离子相关的论文,但是,我发现如果用负离子作为关键词来检索,那么出来的结果基本上都是与 “阴离子”相关的专业化学论文,对着摘要一眼望过去,大多论文的探讨都与电子相关,与我们想要检索的信息风马牛不相及。这下我才终于明白维基百科上为什么要把负离子的解释列为阴离子和流行语负离子这两项了。 不过,我还是找到了两篇相关论文。第一篇是发表在一本叫做《能源工程》的期刊上的,这本期刊并不是SCI收录的期刊,但是被另外一个叫Science Direct的著名文献检索网站收录了,我下载了这篇论文,打开以后,在标题前有一个定语,写的是 2017第10届国际供暖通风及空调大会,说明这篇论文是在这次会议上首次公布的。论文的标题是《负氧离子与睡眠》[ 4] ,署名作者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Liu Ruiqi等六位中国人,这篇论文的结论是负氧离子可以显著提高人的睡眠质量。但说句实话,我对这篇论文结论的可靠性是存疑的。一来,这本期刊的影响力因子0.783,很一般,而且它基本上对会议上发表的论文照单全收,说明这本期刊与这个会议是有密切关系。但真正让我觉得不是很放心的是在即将召开的这个大会2019年的官网上有这个大会的介绍[ 5] ,是中国创办的,而且从2009年开始每两年一届,全都是在中国举行,主办方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协办方包括一本叫暖空空调的杂志和一个叫暖空空调网的网站等。这个,有些话我不便在这里讲太多,怕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过熟悉中国式学术会议的听众大概能明白我的意思,点到即止。总之,这篇论文在国际上没有什么影响力,这是肯定的,而我个人对这篇论文的结论也是存疑的。我提到的这篇论文和会议的官网我都附在本期文稿中了,想进一步了解的听众可以自行查询。 第二篇论文,是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下属的网站上在线发表的[ 6] ,网址在文稿中可查。这篇论文的结论是:没有观察到负离子与焦虑、情绪放松、睡眠和个人舒适度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相关,但负空气电离与较低的抑郁评分相关,特别是人处在最高的暴露水平中,负离子与抑郁的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当然,这篇论文的权威性也不高,但至少没看出有什么利益瓜葛。 总之,论文检索的结果显示,负离子这个概念确实还只能算一个流行语,没有多少真正的科学家在做研究,我想,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它没有太大的科研价值,但是对于生产各种各种暖风空调设备的厂商来说,却有着很好的商业营销价值。 这个话题我还没讲完,在资料查询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一篇论文,是发表在《中国环境科学》这本期刊上的,也是由中国人撰写的《森林环境中气氛负离子浓度分级标准》,在这份标准中,将森林环境中气氛负离子浓度水平分为6个等级: Ⅰ级叫“特别清新”,定义是每立方厘米大于3千个负离子,然后根据每立方厘米的负离子数量依次提高等级,最高的是Ⅵ级“特别不清新”,每立方厘米小于400个负离子。并且我也注意到市场上有很多检测负离子的仪器设备,我就问Vivi,这些仪器设备你觉得靠谱吗? 她很认真地做了一番研究,然后告诉我,她查了现在主流的几种负氧离子的测量仪,仔细去看它们的工作原理,她发现,其实这些仪器不是测负氧离子,而是用某种化学方法测量单位体积内空气的负电荷含量。这就有点偷换概念了,其实从化学上来说,没有办法测量单位体积内有多少个负离子,只能测量这个体积空气内有多少的负电荷。仔细去看国家林业局的招标采购公告,里面他所采购的仪器都是在测量负电荷,而不是测量负氧离子。 Vivi的观点是,负氧离子这个概念和很多保健概念,比如酸碱体质什么的,是有一些所谓的行业专家生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因为在它的后面是一块巨大的商业蛋糕。 不过,最后,Vivi想了一下,她补充说,你前面提到的那个分级标准似乎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在城市空气比较污浊的地方,这种短暂的带负电荷的分子会迅速的与空气中的其他杂质结合。而在深山中,空气比较干净,这些带负电荷的分子可以存活的久一些。 好了,关于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说实话我,我想了半天,没能总结出一句简洁明了的回答,我只能把过程详细讲给你听,大家自己总结吧。 [ 1] http://www.forestry.gov.cn/main/586/content-841290.html [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負離子_(流行語) [ 3] https://www.webmd.com/balance/features/negative-ions-create-positive-vibes#2 [ 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7705817348774 [ 5] http://www.ishvac2019.org/ [ 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598548/…
感谢所有给我们寄来应聘信的听友 今天突然想做一期特别节目发一点感概。11 月 4 日那期节目的结尾废话中我发了一个招聘启事,说真心话,我原本以为不会收到几封应聘信,因为我们提供的薪资待遇与大多数优秀的公司相比,实在没有什么竞争力。但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截止到今天上午,短短的一周时间内,我就收到了 42 封应聘信,平均每天 6 封,而且还在不断地收到新的。 其中年龄最小的 20 岁,年龄最大的 53 岁,平均年龄 32.8 岁,七成是男性,绝大多数都有大学以上学历,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有 2 位,多数人目前的收入都高于我们招聘启事中给出的薪资待遇。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他们目前的职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我原以为我们找的是一个社群服务助理,那么来应聘的人一般来说应该是以从事销售、客服类的工作为主,结果我发现,有很多人都愿意转行来做科普,哪怕是从一个在线客服做起,他们也都愿意。 刚才我说的这些,都不是让我今天想做节目发感慨的原因,真正让我感动的是,所有这些应聘者都有着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从他们的邮件中,我看得出来,他们是真心认同我们的价值观,热爱这份事业,热切地期望投身于科学传播事业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提到了求职的原因是觉得我们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业,而且是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事业,所以,他们宁愿放弃目前更好的待遇,也愿意来从事一份让他们感到很伟大的事业。说实话,读着一封封真诚而又热情的应聘信,我的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有一种想哭的感觉。2 年前,当我决定辞去工作,全职做科普的时候,我还带着一点悲壮的心情,心中默念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仅仅不到 2 年的时间,我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我的周围已经有了一个红蓝血条满满的团队,而且,这次的招聘又给了我更大的鼓舞,有那么多优秀的人愿意加入我们的团队,认同我们的理念。 说句心里话,每一个人我都想接纳,因为我觉得所有应聘者的能力都超出了我们对这个职位的预期,我就好像一个打算到海边拾贝壳的小孩,原以为能捡到一个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到了海边,却发现满地的玛瑙,每一个都比贝壳漂亮多了,每一个我都想捡,可我的手就只有这么小,只能捡起其中的一颗。老天啊,你怎么就不能让我多长几只手呢? 这也是我必须单独做一期特别节目来表示感谢的原因,真的非常感谢大家对我们的认同,如果最后我们没有接纳你,实在不是因为我们眼界高,而是因为我们的火箭就这么点大,负荷实在有限。 我给大家念一些让我感到特别感动的来信,你们的这些来信足以让我温暖一个冬天。 一位 88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天气动力专业的老大哥发来应聘信,讲述了自己如何与科研失之交臂的故事,最后写道,我应聘的优势一:大学的专业本就是物理类专业。优势二,孩子已在外地上工作,时间多,无拖累。优势三,有车有房,略有股份和积蓄对薪水无过多要求。优势四,我是一个除了读书,偶尔摆弄音响,DIY电脑外,基本没有其他爱好的,社交活动很少人。 如能应聘我可以两周内辞去所有兼职的物理补习教学课程。如不能胜任随时开排,立马又重操旧业,吃粉笔,搬砖教物理,无后顾之忧。如有需要之时,召之即来。 虽不能成为青藤门下走狗,愿为《科学声音》麾下走卒,希望《科学有故事》源远流长,越走越高。如现在不能聘用,请把我留为储备人员,以供不时之需。很想成为诸位科普大师的网络助手,可以把这次招聘当做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如有可能,请在通往科学故事的火箭上给我留下一个座位,我是一个有着科学情怀的老骥(括号我是属马的)。 还有一位从小学习出众但因病辍学的有志青年在来信中写道:说实话,我很羡慕你们,能无时无刻不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能不断提升自己与时俱进,能为中国的科普事业进献自己的一份功劳,更能让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梦想、自己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事业完美的融为一体,这是何等的幸事呀!以至于我听到你们的招聘信息时就好似看到了刺破无尽黑夜的一道曙光,让我喜出望外不禁热泪盈眶,赶紧起床编辑这份求职信息! 一位从业 8 年的游戏运营经理,目前税后月薪 12 K 的优秀青年写了一封长长的应聘信给我们,像写论文一样,从我为什么申请这份工作,到我是否能胜任,再到我会怎么做,滴水不漏地阐述了自己的理念,堪称教科书式的应聘信,我不得不感叹,不愧是科学爱好者,逻辑性太强了。 一位工作稳定,生活美满,在事业单位工作的青年写道,我略去了一些过分赞誉我们的话:今天,怀揣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向你们投递这样一份应聘简历。关注《科学有故事》电台已经有一年半时间,收听汪洁老师的节目已经成为了我每天最快乐的事情,汪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但比普通话标准与否更重要的,是直入人心的内容。我只是《科学声音》栏目千千万万听众中的一员,因为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我们的心在这里被吸引到了一起。如果我能有幸成为社群助理,我愿穷尽自己最澎湃的热情和最大的才华,为科学声音团队、为广大听众、为传播人类智慧的结晶,贡献自己所有的光和热! 一位英语教师给我们写道:我是在凌晨三点这下这封自荐信的。大约在半年前我在睡觉前打开喜马拉雅FM听到了你们的节目。那晚我失眠了,一直听到天亮才睡了一小会就匆匆起床上班了。 之后我知晓并了解了科学声音,并收听了你们几乎所有的免费节目和部分收费节目,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什么是科学方法、科学思维,还有科学精神。尤其是汪老师的那期《只讲科学故事不如回家买红薯》让我记忆犹新。“既然选择了科普事业,就有着与愚昧、迷信、谣言、骗局和伪科学作战的天生职责。”我愿陪您一起做那只蚍蜉撼树的小鸟。 之前我们科学声音发布招聘信息的时候,我一次次心向往之,怎奈才疏学浅,无法进献微薄之力。今晚我又像半年前的那晚一样失眠了,因为我看到了你们的招聘的信息,而这次是我自认为可以胜任的岗位。我彻夜难眠,决定连夜这下这封自荐信。 科普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果我有幸成为科学声音的一员,这会成为我一生最大的荣誉,我也会用尽全力去捍卫这份荣誉,让我的孩子为他的父亲感到自豪。 千言万语无法表达我此刻翻滚的心情。衷心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看完我如此啰嗦的自荐信。期待你们的回信,即便是婉言拒绝,我也知道你们看过了,我会很开心的。 一位退伍军人来信说:军队培养了我坚毅的性格,注重修养,具备了谨慎、缜密、细心的逻辑思维,能够吃苦,甘于奉献。前些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收听到了汪老师的《科学有故事》,我如获至宝,相知恨晚,科学的思维不就是我一直以来找寻的最理性的思考方式吗?就在提笔前我刚听完汪老师整个免费专辑,听到11月4日节目的结尾我毫不犹豫的起草了这份简历,殷切的希望能加入你们! 一位从事环境监察执法的公务员在应聘信中写道:个人认为,科学思维方法是认识真实物质世界的最可靠路径,是一个进步向上的人理应掌握的,这样才不会生于世间却对世界浑然不觉。世界上的科学精神多一点,不必要的谬误和悲剧就会少一点,世界因此也会更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普工作就是一项改变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我不禁也想参与其中。有句话讲,获得辛福人生的秘诀在于使自己成为伟大的一部分,而我也向往那种为信念而努力的充实的生活,所以现在我真诚向您们发出申请。或许从事社群服务助理的工作,会使得收入相比现在有所下降,但我能接受。因为我知道我是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用一点物质利益换来心安理得,我觉得没亏。 好了,就念这些吧,其实,真的还有很多想念的,千言万语,也只能凝结成一句谢谢大家。 我会更加坚定自己选择的方向,为科学传播事业奉献终身,我希望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秒钟是倒在键盘上的,那是我人生最完美的落幕。 感谢你们,互勉,晚安,我是汪诘。2018.11.12…
别忘了,本期节目的配套视频,为了让你对发光的鱼有一点直观的认知,我给找了一段视频,是国家地理拍摄的工作人员带着光源下水拍摄的鱼儿发出的生物荧光,非常神奇,你可以到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号中回复关键词“鱼发光”三个字即可。 全部图文请加“科学有故事”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
Zapraszamy w Player FM
Odtwarzacz FM skanuje sieć w poszukiwaniu wysokiej jakości podcastów, abyś mógł się nią cieszyć już teraz. To najlepsza aplikacja do podcastów, działająca na Androidzie, iPhonie i Internecie. Zarejestruj się, aby zsynchronizować subskrypcje na różnych urządzeniach.